華泰汽車謊報數據事件并未平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周可能公布處理意見。
中汽協副秘書長朱一平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證實,因華泰汽車嚴重違反車企多項數據報送制度,該協會不接受其5月份上報的產銷量數據,并將其銷量以“0”替代。
對此,華泰汽車戰略與經營總監、新聞發言人霍心一表示,目前銷量被清零的主要原因,是“最近集團從安定門搬到東四十條,搬家時數據傳輸出了點問題”。
霍心一建議《經濟參考報》記者聯系華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但記者多次致電,該子公司高層的電話仍無人接聽。
朱一平表示:“華泰違反統計法,我們已要求他們制定整改方案。”
中汽協一位匿名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通過比對中汽協的行業數據、統計局的地區數據和公安部未公開的上牌照數據,我們今年發現華泰汽車嚴重違反多項數據報送制度,包括用未付款的訂單量冒充銷售量、循環統計以致重復計算、內部統計隊伍不穩定等等。
“他們瞞了我們的同時,竟然還瞞了統計局,這事兒沒完呢。”上述人士說。
去年華泰自稱SU V銷量8 .14萬輛,但雅虎汽車的張偉透露,從2008年至今,華泰汽車的實際上牌數4 .5萬輛,而華泰的上報數是18.3萬輛,相差4倍。
“華泰向外界公布的數據自相矛盾,2010年華泰對外宣稱銷售了8萬輛SU V,按最低每輛10萬元計算,銷售收入是80億元,而華泰對外公布的總收入是55億元。”張偉說。
中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華泰汽車應該坦誠向社會承認管理不嚴,或者是對統計法貫徹不力,而不是一味推卸責任。”
作為乘聯會乘用車銷售數據核查工作的主管,崔東樹表示,近年來經過協會管道的內部溝通和培訓,大部分車企數據報送工作已趨于規范,而比亞迪等上市公司也已向透明、實在的公眾公司轉型,“此時此刻,任何過度解讀和質疑,都會使今年以來持續低迷的車市雪上加霜”。
華泰并非唯一的違規者。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小型車企近年來為避免被兼并重組,曾大肆虛報產能,給行業主管部門造成很大困擾;“像華泰這樣的‘第三梯隊’產銷量盤子很小,為了提升品牌認可度,就想借虛報數據制造‘利潤倍增’的假象”。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有些賣數據的行業中介只相信大車廠與經銷商的開票數,但客車的水分比乘用車大得多———一邊是車企老總拍拍腦袋就定下銷量數據,另一邊是中介連開票數和大車廠都不相信,直接到廠門的鐵欄桿外目測數車。”
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統計指標名目繁多,既有中汽協、乘聯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的數據,又有國家統計局、公安部等部門的官方數據;而汽車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引用的是中汽協的數據。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了當前民營車企常用的幾種財報“潛規則”手段:一些車企會將剛出庫的在途(從整車廠到經銷商的運輸階段)車輛計入銷量;一些車企將剛入經銷商倉庫尚未賣出的車輛計入銷量;另一些車企在年末以“停業檢修”為由少報產量,或把新產車輛留庫不銷,等到來年銷量欠佳時再補上產銷量。
賈新光表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吉利、比亞迪、奇瑞等民營車企陸續涉嫌數據虛報。比亞迪因上牌量和銷量差距極大,奇瑞因將車身出口當作整車出口統計,都曾涉嫌虛報銷量。
另據權威人士透露,此前華泰對原通用汽車旗下的知名品牌薩博汽車(SA A B)母公司的收購之所以失敗,也與華泰謊報銷量數據有關。雖然華泰已與薩博“閃婚閃離”,但新的收購方青年汽車所在的客車行業,同樣面臨“數據門”風險。(梁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