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學讀書的譚同學日前給記者介紹說:“我剛上大學時,在昆明市白塔路一眼鏡店配眼鏡,打了五折,還要了500多元。有次我到同學那里玩,眼鏡摔壞了,在滇池路的眼鏡店配了副一模一樣的,結果才花了200多元,那家老板說:原來那副眼鏡的鏡片根本沒有鍍膜和防輻射的功能。”
鏡片五花八門忽悠消費者
云南紅會醫院眼科住院部的劉大夫介紹說,近視患者主要是通過配鏡來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然后才是保護眼睛和美觀。現在市場上鏡片的種類越來越多,鏡片材料也越來越高檔。有一般的玻璃片、厚度很低的超薄片、鏡面鍍膜的鍍膜片、將遠視、近視鏡片做成一副眼鏡的雙光鏡片以及廣泛應用于太空宇航的聚酯片,這些鏡片讓配鏡者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其實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的光學鏡片,從糾正視力的作用來說,差別極其微小。”劉大夫說。
昆明西博鏡店的冀經理表示,從保護視力上來說,幾百元的樹脂鏡片與幾十元錢的鍍膜鏡片還是有差別的。光從鏡片膜層來說,有加硬膜、防水膜、抗輻射膜等很多種。好的鏡片功能齊全,可以實現對眼睛的最大保護,使用壽命也長。劣質鏡片有可能只是鍍一層減反射膜了事,雖然外表和其他鏡片一樣,但是對眼睛的保護甚微,無法吸收電磁輻射和紫外線。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衡量鏡片好壞的標準有很多,比如防紫外線系數、防輻射、折射率、膜層堅固程度。拿硬度來說,應該是越硬越好,但有些眼鏡店給消費者看樣片時,會選用加硬膜的鏡片,甚至可以讓消費者用小鋼絲球去劃。但真正在配眼鏡的時候,就偷梁換柱,用另一種鏡片。消費者只有在眼鏡劃花的時候才知道上當了,而一般眼鏡店在配鏡時是不會讓買者自己檢測的。”
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般來說售價在2000元左右的眼鏡,成本基本只是在350元上下。例如1.67鏡片在眼鏡店的零售價一般是600至1200元/副,而進價只有其1/3甚至更低。
此外,在此基礎上還有些經營者以次充好。以樹脂光學鏡片為例:它有1.49、1.56、1.61、1.67、1.74等不同規格,規格越高,價格也越高。但一些不規范的經營者就有可能會用1.60鏡片冒充1.67。最常見的是用1.56鏡片冒充1.60鏡片。
另外,還有經營者把鏡片價格按度數來賣,其實1.56單光鏡片在800度以內都是一個批發價。總之,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就是一個,讓消費者多花錢。
各方探討如何應對消費欺詐
昆明市質監局12365舉報投訴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消費者對眼鏡質量問題產生疑問,可到質監部門進行質量鑒定,如果確定質量不合格,我們會依法對商家作出假一賠二的處罰,但如果是產品不符合買賣雙方口頭約定,就要看情況處理。比如1.67的鏡片換成1.60或更低標準的,雖然質量合格了,但是否屬于欺詐,就要看消費憑證,如果消費者提供的單據上沒有相關信息,就很難處理,除非能證明是一種故設騙局。”
但據記者了解,消費者事后發現很難取證,因為一般店鋪只開一個收條或發票,且只標明價格,并沒有注明鏡片類別、鏡片功能、鏡架品牌等關鍵信息,也可以說是商家故意留出的漏洞。而一般購買者沒有專業知識,在購買時是很難區分的。到出現問題時,就很難定性。如果購買者當時要求注明這些內容,商家一般就會加價,或是找各種理由推托。
有關專業人士建議:“就目前眼鏡行業來看,主要是立法缺位,而不單是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政府能做的事情畢竟是有限的。對于如何規范市場行為,單憑行業自律是不夠的,還應當拿出更多可行性方案,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來解決這個困境。”云南藝術學院業原教授說,消費者自身要加強質量意識和維權意識,出現問題要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以此不斷凈化行業環境。而且,應當培育誠信商家,走質量品牌化發展道路,來面對現階段市場無序競爭的格局。
眼鏡行業:商家肆意欺詐不懂行消費者
2008-12-09 13:44 中國質量新聞網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蘭蔻5年3檢不合格 貴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 2香奈兒等品牌面膜在香港被檢測出防腐劑
- 3藍月亮回應產品致癌說 稱加熒光劑符合國家標
- 4消費者痛訴:"潘婷"毀了我30年的秀
- 5美特斯邦威T恤衫涉嫌侵權 鄭淵潔為舒克維權
- 6拖鞋質量不合格 探路者起訴索賠
- 7雅芳在華再爆行賄門 四名中國區高管被解雇
- 8ZARA口頭承認產品質量有問題
- 9巴布豆和H&M等14種品牌不合格嬰幼兒服裝
- 10百盛君太等多家商場涉價格欺詐 遭發改委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