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圖。謝正軍/圖
■本報記者 鄭夢超
隨著國際頂級奢侈品牌愛馬仕(Hermes)造假案風波不斷升級,奢侈品銷售遭遇信任危機。目前,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渠道除了直營店、授權代理商外,還包括網絡、二手店及個人代購等,買到假貨的風險較大。而奢侈品直營店拒不提供驗貨服務,更讓不少消費者顧慮重重,疑心花高價買了假貨。業內人士呼吁,奢侈品牌應采取有效的正本清源措施,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從而促進奢侈品市場良性發展。
擔心買到假貨
6月中旬,法國警方對外發布消息稱,該國警方查獲了一個專門制造、流通和販售“山寨”愛馬仕包的造假團伙,估算這批假貨的銷售總價值高達1800萬歐元,而假貨主要流向亞洲、歐美等地區。
上述消息中還提到,12名涉案人員中有兩名是已遭解雇的愛馬仕雇員。而愛馬仕隨后發布的公告顯示,可能還有其他現任雇員也參與了該造假案件。由于被收繳的假冒愛馬仕包用料十分精良,其中有不少皮革、五金都和愛馬仕正品完全相同,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偽。
記者了解到,6月21日,愛馬仕中國對外發布聲明稱,法國警方收繳的愛馬仕假貨并非通過官方渠道流出,而是來自于愛馬仕方面無法監管到的“灰色地帶”,如網絡銷售平臺、二手店等。而此前,愛馬仕CEO帕特里克·托馬斯對媒體公開表示,在網絡上銷售的愛馬仕產品80%是假貨。“去年7月,我在走秀網(微博)上花12萬元購買了一款愛馬仕女包,比市場價便宜兩萬多元。不久前,看到法國警方查獲愛馬仕造假團伙的消息后,我對自己買的包的真偽也產生了懷疑。我把包送到北京銀泰中心愛馬仕直營店,希望該店幫助檢驗真偽,沒想到被對方直接拒絕,并稱沒有義務提供驗貨服務。”北京消費者馬女士無奈地說。
事實上,了解到上述情況后,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不少從非官方渠道購買了愛馬仕商品的消費者,前往各地愛馬仕直營店,希望店方幫助辨別真偽,得到的答復均是“不提供驗貨服務”。
直營店拒不驗貨
“消費者手中的愛馬仕產品可能來源于不同銷售渠道,除了官網上顯示的直營店和機場免稅店外,我們不確保任何通過其他渠道購買的所謂愛馬仕產品屬正品,同時也不提供驗貨服務。”6月28日,北京銀泰中心一層愛馬仕直營店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如果消費者堅持要驗貨,那么在保證商品從官方渠道購買的情況下,可以自費將商品寄往法國總部進行鑒定,“您需承擔5000元到1萬元的費用,包括往返運費、鑒定費,而且鑒定結果要等3-6個月才能反饋回來。”
據記者了解,在中國市場,宣稱銷售正品愛馬仕的渠道除了其官網顯示的17家直營店及兩家機場免稅店外,還包括電子商務網站、個體門店、二手寄賣店及個人海外代購等。在沒有第三方權威鑒定機構的情況下,通過非官方渠道購買愛馬仕商品的消費者大多只能通過向愛馬仕直營店尋求驗貨幫助,但結果都是被拒絕。
奢侈品牌直營店不提供驗貨服務已成常態。6月28日,記者先后在北京走訪了東方新天地Burberry(巴博瑞)直營店、國貿商城LV直營店、新光天地Chanel(香奈兒(微博))專賣店,上述奢侈品牌直營店均表示不提供驗貨服務。
或產生信任危機
“根據合同相對性而言,如果消費者未在直營店購買奢侈品,那么對方不提供驗貨服務無可厚非。而出于誠信考慮,奢侈品牌應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身份卡信息或序列號真偽查詢服務,甚至設立專門的真偽鑒定機構提供相關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所購商品真偽的知情權。”6月30日,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金輝對記者說,從現行法律來看,如果奢侈品牌事先未承諾提供驗貨服務,且告知消費者通過非官方渠道購買產品可能存有一定風險,則奢侈品牌直營店不驗貨的行為在法律上并無不當之處。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則認為,奢侈品牌直營店拒不提供驗貨服務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市場的不負責任。久而久之,會產生品牌信任危機,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奢侈品牌直營店拒不驗貨的態度,縱容了假冒偽劣產品肆意橫行,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周婷博士對記者說,如果奢侈品牌直營店拒不驗貨,則市場上的假貨無人指證,更加助長不法分子繼續制假售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壯大成熟,奢侈品牌應一改往日傲慢的態度,向消費者提供與自己品牌價值相符的售后服務”。
正本清源是正道
根據法國國家反仿冒委員會估算,由于假冒奢侈品高速發展,不斷對正版市場沖擊,導致該國每個財年因此損失3萬至4萬個工作崗位以及60億歐元。
從諸多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銷售額的貢獻不言而喻,但其背后存在的隱患也隨之而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發布的《2011中國奢侈品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渠道非常復雜,選擇在內地、港澳地區及國外其他地區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各占1/3;品牌專賣店、二手寄賣店、電商網站及免稅店是主要的銷售者。在奢侈品造假已成規模的情況下,如此復雜的購買渠道,購買到假貨的風險很大。
周婷認為,目前奢侈品牌的銷售渠道可謂魚龍混雜,“在中國市場上,既有授權的直營店,又有未經授權的非法經銷商,還有售賣水貨、高仿貨的灰色渠道。因信息獲取渠道不暢通,消費者對此無從辨別,奢侈品牌應主動承擔起清理門戶的責任”。
●相關鏈接
奢侈品“易買難養”
“高貴的品質,高昂的價格,為什么沒有高端的服務。”近一段時間以來,奢侈品牌商品驗貨難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也勾起了不少人對奢侈品牌售后服務的“痛苦記憶”。有專家列出奢侈品牌在售后服務上的幾宗“罪”:
■看人定標準。在售后服務方面,許多品牌針對不同的客戶,態度和標準不同,差異性服務、“歧視性”待遇明顯。
■承諾無法兌現。在推銷產品時,承諾可提供清潔保養服務、退換貨服務等,一遇到問題則以各種借口推脫。
■退換貨內外有別。國外可不憑小票退換貨,但國內的消費者必須憑小票辦理,有的品牌即使有小票還得看情況才能確定是否能退換貨。
■維修價格高。國內維修點有限,維修費用特別高。
■維修時間長。維修一般需送到國外總部,快則一兩個月慢則要等半年。 (鄭夢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