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實習記者 楊 陽
進入年底,婚嫁高峰如期而至,婚紗租賃市場也變得異常火爆。然而,很多消費者向本報記者反映,出租的婚紗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漬,讓人穿得不放心。租賃婚紗的衛生狀況究竟如何?近日,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婚紗基本不清洗
在北京西單北大街一家婚紗租賃店,記者看到,不到10平米的店里掛滿了婚紗。很多婚紗看起來光鮮亮麗,但仔細翻看,內襯,袖口、衣領、下擺處、拉鏈處卻有不少黃、黑色的污漬。還有不少婚紗蒙上了一層灰,原本雪白的婚紗已變成了灰紗,聞上去還有一種怪味。這樣的婚紗能穿嗎?工作人員表示,每位客戶使用完婚紗后,一般都會有專人將婚紗送到干洗店及時清洗并消毒,這些婚紗都是還來不及清洗的。
走訪婚紗影樓后記者發現,除了部分禮服用塑料袋遮蓋之外,大部分的婚紗都“無遮無攔”。婚紗上有污漬,有穿過的痕跡現象在很多影樓普遍存在。對此,工作人員大都解釋,這些痕跡都是新娘拍照時留下的化妝品粉末,一點點污漬絕對不影響拍攝效果。如果顧客需要租賃婚紗在結婚當天穿,就要支付一定的清洗費,他們保證提供干凈婚紗。
供租賃的婚紗到底有沒有被清洗過?在杭州從事婚慶行業10余年的麥答爆料,“一客一洗”的說法基本上是在忽悠消費者。事實上,業內流行的做法是只要不影響照片的效果,一件婚紗能穿多久就穿多久。一般一件婚紗至少有十多位新娘穿過,實在看不過去,也只會對表面某個很臟的位置做局部清理,很少對婚紗的里面進行清潔,更談不上消毒。而支付過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的“清洗費”,是否就能保證穿上真正經過清洗消毒的婚紗,這也很難說。
“穿著怪難受的,就怕染上皮膚病。”今年3月拍完婚紗照的小靳至今回憶起拍照過程還覺得別扭。按照協議,她給位于西單的某婚紗攝影店支付了800元定金,進棚拍照時卻發現,幾十套婚紗里幾乎挑不出一件干凈的。原先將服務介紹得天花亂墜的工作人員在一旁反復強調,通過后期制作絕對不影響拍攝出來的效果,小靳只能無奈接受。
看得到的風險
“婚紗不消毒不清洗,說到底,還是利潤問題。”麥答告訴記者,一般的婚紗都是多層,很多帶拖尾的婚紗凈重就有10多公斤,如此大件的衣服清洗起來很不方便。此外,婚紗禮服一般以緞面、紗面、蕾絲為面料,清洗時既要面臨婚紗變形走樣、變色褪色的風險,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很多影樓都不愿意。
不好洗便不洗,麥答認為,在大多數影樓都比較忽視婚紗衛生狀況的行業背景下,消費者沒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其實是在面對一個看得見卻難以消減的風險。
風險的波及面顯然正在擴大。據2006年3月發布的《中國結婚產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約有45萬家婚紗影樓、攝影公司、圖片社和攝影工作室,中國婚紗攝影業已成為當今最具前景的朝陽產業之一。然而,有專家指出,在蓬勃發展的產業背后,婚紗拍攝影機構的婚紗清洗、消毒不到位,服務不規范、經營不誠信等問題已經給整個行業的信譽帶來了損害,標榜“潔白”的婚紗攝影市場發展正遭遇“灰色潛規則”的困擾。
事實上,這種風險也已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幾年前,一個名為《婚紗禮服行業標準》的規范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被眾多媒體認為是處理婚紗衛生問題首個“依據”。但這個標準最終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慶行業委員會總干事史康寧斷定為“假標準”。他表示,目前中國婚慶行業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標是2009年12月實施的《婚姻慶典服務》(GB/T 23860-2009)。不過,該標準也只是對紡織品甲醛的測定和紡織品水萃取液pH值的測定進行了規定,對婚紗的衛生清潔問題并無具體說明。
新標準將出臺
針對相關監管工作落后于產業發展的狀況,史康寧認為,中國的婚禮服務行業整體進步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緊要的是抓住問題,積極制定相應的政策、標準,加速行業規范化進程,最終引導行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于社會對首部國標的質疑,史康寧解釋,這個國標只能稱為基礎標準。在這一框架體系下,相關部門還將根據結婚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具體的實施細則。目前,他所在的全國婚慶行業服務標準編制小組正在編制婚紗安全衛生標準。該標準參考了紡織行業標準,對婚紗的衛生做了較詳細的規定,包括要求一客一洗,一客一消毒。此外,該標準對婚紗的更新期限,婚紗的面料、質地等也有嚴格的規定,有望于明年出臺。另外,有關婚紗影樓、婚慶公司等級評定的標準等也正在制定中。
“隨著標準的完善,整個市場秩序也將會越來越好”,史康寧說。《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