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
隨后,記者又提出有一位經濟學的同學由于實習繁忙,還需要代寫論文,馮先生則馬上表示可以提供“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且版面費上還可以給予優惠。
“按照你們學校的要求,如果在國家某核心期刊如《經濟xx》上發表文章,價格相對就要貴一些。代發只要7600元,但如果是代寫代發一起,則一共10000元。”馮先生向記者介紹,寫手都是名牌大學的博士生甚至教授,“質量和水平沒得說,包你滿意”。
記者在網上查閱得知,馮先生所提供的核心期刊為全國創刊比較早的經濟類核心期刊,是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全國優秀經濟期刊及某省省一級期刊,在全國經濟類期刊界和經濟理論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
記者對能在這樣的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表示了懷疑,馮先生則稱,“如果你不放心,我們可以當面簽訂代發合同,甚至可以在支付寶上交易,發稿成功之后再付款”。
為了增加記者的“信心”,馮先生又說,“我們不是第一次接單也不是第一年做了,口碑很好的,你可以在網上查,很多同學發稿成功后還會向我們介紹新顧客”。
當記者詢問為何能保證百分百代發時,馮先生則稱自己是研究生畢業,“我很多研究生同學畢業后都進入了一些期刊做編輯,關系都在,所以發稿比較容易”。
正規發論文難度大
“這個我知道,學校里這種廣告多了,很多同學都會選擇這些代發機構完成學校規定的發表任務。”當記者詢問是否知道有這樣一個可以輕松發表論文的途徑時,某高校中文系的研究生白同學如是說,自己就曾經通過這種代發機構發表過論文。
“研究生畢業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而我的文章就是通過代發搞定的。”白同學說。
“之前在學校里見過一些小廣告,也在網絡上找過類似的信息,但考慮到怕上當,所以就找到有過代發經驗的師兄師姐來推薦。”白同學說,在師兄師姐的建議下,其最終選擇了一家代發機構。
“我和代發機構簽訂了一個協議,但有沒有法律效力我也不清楚,因為這畢竟不是能張揚的事情。”白同學說,這樣的“保障”只不過是自我安慰,而令他最終下定決心的還是之前師兄師姐成功的例子。
談到費用時,白同學則表示“這是按字數收費的,我的論文大概是4500字,包括版面費一共是3000元”,而為了更有保障,“付款分兩次結清,簽協議時先給了2000元,見稿后再結完余款”。
對于3000元的費用,白同學認為還是“很值得”的,“畢竟這是關系到學位證和畢業大事,如果不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那就不能拿到學位證,這三年就白讀了”。
白同學告訴記者,其去年8月中旬與代發機構簽訂的協議,論文于去年12月初見刊,“速度很快”。當論文見刊后,白同學便立刻將“協議”銷毀了。
對于不通過正常途徑發表論文而是選擇代發,白同學也表示了自己的無奈,“正規發文一般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多則十來個月,少則半年,且對于文章質量的要求也十分之高。”他告訴記者,就業壓力太大,也無法抽出時間好好寫文章,“就算通過正當途徑發表文章也需要近2000元的版面費,比代發機構不過便宜了1000多元而已”。
“這樣的代發機構或代發人是很難定性的,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能證明其行為屬于違法。”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趙克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代發的原因,趙克祥則談到了自己的看法,“現在期刊的資源少,大學又不斷擴招,許多學生為了完成學業任務需要發表論文,卻又苦于沒有時間和途徑,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代發。”趙克祥透露道,“現在即使是老師評職稱發表論文也是十分困難,就更不用說學生了。”
“責任主要在于期刊雜志社的行業自律不夠,雖然發稿本應經正當渠道,根據規定選稿,但代發機構一般都將關系延展到期刊的內部人員,通過捷徑幫人發稿。”趙克祥認為,如果代發的論文達到一定的發表水平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符合標準卻仍被發表,對于其他人來說則是一種明顯的“不公平”。
趙克祥表示,由于代發是否違反法律很難界定,同時不少學生也面對學術“指標”的壓力,所以代發論文成為了一個“正常的現象”。同時由于這樣的“交易”一般都是私下進行,相當隱蔽,所以監管也就難以采取具體的措施。
“總之,這樣的論文代發容易造成學術上的不公平,負面效應較大。”趙克祥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術精神和學術道德。 南方日報記者 龍瀚 實習生 黃欣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