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合肥10月11日電(記者 張磊 苗子健) 當2011級的大一新生剛剛邁入校門,開始體驗他們憧憬已久的大學生活時,安徽一些高校的許多新生卻遇到了煩惱。日前,在安徽新華學院讀大一的小王向人民網安徽頻道爆料稱,他們在學校內上網,必須辦理“天翼”手機卡,用手機號碼作為上網賬號。如果想要選擇包時段的套餐,甚至還要購買天翼的手機。日前,本網記者前往該校了解情況。
要上網就得辦天翼手機卡
9月28日,記者跟隨小王一起,以辦寬帶的名義來到位于新華學院內的一家電信營業點,工作人員表示,想在宿舍使用中國電信的校園寬帶上網,必須購買一張中國電信的“天翼”手機卡,用手機號碼作為撥號上網的賬號,別無他法。
“手機卡分為19元和39元兩種套餐,套餐內贈送一定的通話時間、短信數量以及手機上網的流量等,價格不同,贈送的通話時長和流量也不同。”工作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中國電信天翼校園套餐的宣傳單,“但是這19元和39元的套餐費用不能用于寬帶上網,使用校內寬帶產生的費用須按0.6元每小時另外收取。”
想包月就得買天翼手機
“如果想更便宜,可以選擇寬帶時長包,20元包120個小時,50元包320個小時,相當于按1毛6每小時收費,但需要買一部天翼手機,且手機當月使用費要超過10元。”
在宣傳單上,記者留意到這樣一行小字:“當月手機使用費<10元,寬帶時長包、寬帶年付時長包優惠不生效,校內寬帶按0.01元/分鐘(0.6元/小時)收取。”
“手機使用費要通過打電話、發短信或者手機上網才能產生,而天翼的手機卡只能在天翼手機上使用。”小王向記者展示了自己購買的天翼手機,一臉無奈地表示,“不買天翼手機的話,就無法滿足每個月手機消費超過10元的條件,我辦理的50元包320個小時的優惠也就無法生效。”
新買的手機成了閑置品
目前,新華學院校園內只能通過中國電信一家運營商上網,小王同他班上十幾名辦理校園寬帶的同學“把校園內所有的營業點問了一遍,結果都是必須購買天翼手機卡才能上網”。他們當中90%的人入學前已購買了手機并選擇了心儀的號碼,為享受上網優惠而買的天翼手機,“每個月消費達到10元后便閑置不用”。
“根本不明白購買天翼手機卡和校內上網有什么關系,如果不是上網要用到天翼號碼,我肯定不買。每個月除了要繳寬帶費用外,還要繳19元的月租,還要像完成任務一樣消費10塊錢,既麻煩又浪費錢。”小王說。
據記者了解,除新華學院外,安徽還有多所高校的學生也都遭遇了類似的情況。
10月7日,記者來到了位于霍山路的合肥大學生公寓,在公寓廣場上,幾名同學正在電信業務辦理點咨詢宿舍寬帶的辦理方法。學生如在宿舍使用中國電信的寬帶必須要購買電信“天翼”手機卡,別無他法。
10月8日,記者在合肥工業大學校園內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不購買“天翼”手機卡就無法使用電信的寬帶。
校方稱已多次與電信約談 要求電信整改
針對“電信要求學生必須買手機卡才能上網”這一情況,記者于10月10日下午采訪了新華學院辦公室一位程姓副主任。
“過去校園內的寬帶由于學校投入不足,學生對校園網怨聲載道。從去年開始,學校引進了電信的光纖出口,在學生的光纖出口方面由電信來投資建設。”程主任表示,“校方也收到了學生的投訴,經過核實,學生反映的上網必須買電信手機卡的情況確實普遍存在。”
他表示,“電信這種行為是明顯的捆綁銷售”,其結果是學生不購買電信的手機卡,就不能上網。學校當初和電信簽訂的協議中并不允許電信這樣捆綁銷售。目前,學校方面已經多次和安徽電信校園部負責人交涉,要求電信終止目前這種捆綁銷售的行為,否則將和電信終止合作。
程主任告訴記者,學校在前天剛剛就這一情況召開過學生座談會,詳細了解了電信校園寬帶的使用情況,并通過告示牌反復告知校內的電信營業點不允許捆綁銷售。然而,在記者離開程主任辦公室后,再次走訪校園內的電信營業點,捆綁銷售的情況依然繼續,不買手機卡依舊無法上網。
安徽電信逆禁令而為 捆綁銷售并非首次
據了解,早在2009年9月,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專門印發文件,強調在校園營銷活動中,各企業不得利用捆綁、搭售等手段,限制用戶對電信業務的選擇。廣大師生在選擇電信運營企業的服務時,應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今年7月份,國家工信部印發的《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中也要求,基礎電信運營企業“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定校園用戶使用其指定的業務,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校園用戶選擇競爭對手的電信服務。”
其實,安徽電信捆綁銷售的行為并非首次。在去年9月份,安徽電信曾因利用校園一卡通強制學生購買其指定的手機和號碼,被《人民日報》曝光。事后,安徽省教育廳、通信管理局、工商局等部門已經分別下發文件,要求學校和電信運營企業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權,規范電信運營企業校園營銷秩序。
然而時隔一年之后,中國電信在安徽高校內再一次上演校園寬帶“捆綁門”——要用寬帶,先買號碼;想辦包月,得買手機。將“買手機卡”和“校園上網”這兩種不同的業務捆綁在一起,又讓毫無經濟收入的學生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