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少市民反映,他們在辦理投保、續保以及理賠的過程中,遭遇到各種“潛規則”。那么作為缺乏專業知識、信息不夠對等的市民,在辦理投保業務時如何才能吃透“潛規則”,最大程度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為此,筆者特別咨詢了資深保險師,從專業的角度結合多個案例,為廣大市民揭秘,并指導大家科學合理地辦理各項保險業務。
真假保單
消費者梁某與妻子到三亞度蜜月,他通過攜程網訂了兩張返回的機票和兩份“平安交通工具意外傷害保險”,每份20元。收到保單后,他發現保險期限只有一天,沒有覆蓋整個行程。梁玉祥致電攜程客服熱線及平安保險。平安回復稱,系統中沒有兩人保單號,攜程承認這個保單屬于偽造保單。后梁玉祥將攜程告上法庭,要求攜程網賠償10萬元,并在其網站公開道歉一周,但攜程拒絕了這一賠償請求。雙方圍繞“究竟誰應是假保單責任的賠償主體”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
保險代理人指出一些短期意外傷害保險賠付率低,再加上很少有人會致電保險公司辨別真偽,代理機構將假保單交給消費者后通常不會出事,從而滋生了不少售賣假保單的中介代理,其中以航意險最為典型。假保單事件較多發生在中介渠道銷售的短意險,包括保險期限在一年以內的意外傷害、旅游意外險等。
專業人士告訴筆者,辨別真假保單有一些小技巧:購買保險時注意辨別承保機構的合法性。消費者可以登錄中國保監會網站,查詢該機構是否為中國保監會批準設立的合法保險機構。
消費者在具有保險兼業代理資格的航空售票網點、旅行社等中介機構購買短期意外傷害保險產品時也要注意。一般來說合法保險代理機構營業場所會懸掛保監局核發的《保險兼業代理業務許可證》,消費者購買的時候可以留意。
此外,也可電話查驗短期意外傷害保險保單真偽。購買保單后,應及時撥打保單上印制的保險機構客服電話或登錄公司網站,通過電話咨詢或輸入保單信息等方式,查驗保單真偽。
存單變保單
市民朱女士曾到銀行想將賬上的70萬元存成5年定期存款,而營業員給她推薦了一種“保險產品”,說收益會比存款高。她當時還在考慮,但營業員告訴她,一次性存款70萬元存不進去,分期存才能存完。當時想著只要能存進去,也就沒有多想,隨后營業員辦理了相關手續,并讓她簽了字。10月份女兒岳某偶然看到了母親辦理的“存單”后,告訴朱女士,這只是一份保單。8個月后,朱女士找到銀行,說銀行當時未告知是保險,提出退保。但銀行稱,辦手續前已告知是保險,而保險公司亦稱,辦手續前已告知是保險,退保要損失5萬多元。
資深理財師:銀行在向客戶推銷代售的保險產品時,往往回避“這是保險,銀行只負責銷售”,而反復強調“這是理財產品”,使得很多人誤以為銀保產品是銀行推出的。其實銀保產品大多保障很單一,只有投保人身故時才能獲得賠償;雖然看著收益比存款高,而且沒有稅,可是如果想提前支取,拿到的錢還不如存入時多。
一些銀保工作人員利用消費者信賴銀行的心理,謊稱某種保險是該銀行的理財產品,誤導消費者購買。對銀行來說,如果沒有如實告知,就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涉嫌欺詐。消費者辦理銀行柜臺業務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有關條款,不要輕易簽字,學會自我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