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正在多媒體教室內上課。記者 鄭誠 實習生 陳麗霞
佛山江州福寧小學,一所民辦的外來工子弟學校,位于禪城區紅路直街67號。最近這里發生了一件蹊蹺事兒,一所啟智學校搬進了福寧小學的校園內,兩校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隨著啟智學校不斷擠占其空間,福寧小學面臨“消失”的局面。
其實,這已經是福寧小學第二次遭遇教育部門“逼遷”了。有律師表示,福寧小學如果“消失”,肯定不合法。記者調查后發現,佛山外來工子弟小學現狀令人擔憂,辦學資金不足,缺乏政府扶持,學生和老師都在流失。
令人奇怪的是,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雖然叫苦連天,但幾乎每個民辦學校的辦學者都掙了大錢,擁有別墅、小孩留洋的現象很普遍。
辦學路:企業家摸著石頭過河
福寧小學的現任董事長徐愛華來自梅州。1984年他在廣州經營糧油生意,生意如火如荼,可面對孩子入學問題卻犯了難。他帶著已到上學年齡的兒子,拜訪了數家廣州公辦小學,均遭到拒絕,后來在熟人介紹下,好不容易進了某大學的附屬小學。“我還算是有點錢,那些同我一樣沒有本地戶口的外來務工人員,更是無可奈何。” 徐愛華感慨道。
1998年夏,民辦教育法出臺,鼓勵企業家及個人出資設立民辦學校,以解決外來工子弟就學難問題。當時手頭較為富裕的徐愛華一口氣投了近60萬元,在廣州荔灣區橋中街坦尾村圈了一塊地,與當地村委合作建起了當地第一家民辦小學。
“沒有設備,我們就買;買不起,就先租著用;沒有辦學經驗,就聘請退休的校長來管理。” 徐愛華稱,他的辦學之路是“摸著石頭過河”。此后幾年,徐愛華轉戰佛山,先后再開辦了佛山市江州小學、東三小學、以及福寧小學三所民辦小學。
騰地方:被迫無奈搬遷過一次
“這四所民辦小學中,福寧小學命途最為多舛。”徐愛華透露,2009年,由于禪城區東華里片區改造,建新路小學(公辦小學)整體搬遷至福寧小學原址,福寧小學只能搬遷至它處。
“民辦小學向來是‘撿來的孩子不受疼’,上級讓我們搬走騰位給公辦小學,我們除了服從,別無選擇。”福寧小學的老師劉緒平告訴記者,當時學校搬遷后,流失了近10%的學生,很多孩子由于上學路遠、父母沒空接送等原因,不得已被父母直接送回老家讀書。
“初來這里,房子已被鑒定為危房,教室里的桌椅已破爛不堪,學校董事投入80多萬元,全面修繕翻新了學校。”福寧小學校長彭瑞京告訴記者。
陷絕境:找不到新址就“消失”
今年5月17日,一份來自禪城區教育局的文件通知下發至福寧小學,對其辦學問題進行了回復。兩套解決方案擺在徐愛華面前:方案一,福寧小學從今年9月份起停止招收一年級學生,先騰出4間教室和2間辦公室給啟智學校,并原則上于2013年7月終止辦學。方案二,福寧小學的董事全權負責尋找學校新校址,并著手搬遷一事。
“這就是所謂的‘或搬遷或消失’。”徐愛華近日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說是“兩套方案”,福寧小學其實已被逼上絕路。
“民辦小學不好辦,租用辦學場地更是難中難。”校董事長徐愛華告訴記者,現在自己每天為搬遷新校址的事忙得焦頭爛額,“看遍了附近區域,就是沒找到一塊合適的地方。”
律師稱:福寧小學可拒絕遷走
建立啟智學校,為何偏偏選擇“逼走”福寧小學?記者了解到,原因之一是因為福寧小學所在物業屬于區教育局。
禪城區教育局在給羊城晚報記者的回復中稱,福寧小學是租用佛山五小原校址辦起來的民辦學校,現由區政府首期投入50萬元,改建成特殊教育學校,預計明年投入760萬元對學校進行重修。教育局已與福寧小學辦學者協商,提前解除校舍租用合約,并由教育部門協助安排在校學生的分流就讀問題。
不過,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永平認為,從合同法的角度看,如果學校未出現違規行為或合同中沒有列明可以提前解約,那么教育局與學校提前解約就是不合法的。“教育局作為行政部門,有教育事業的行政管轄權力,但不能干涉合同的履行。”朱永平說,福寧小學可以拒絕執行。(記者 鄭誠 徐浪 實習生 陳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