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北京西四環的一家二手家電市場,看到前來淘二手家電的消費者還真不少,不時還可以看到滿載舊家電的送貨車進進出出,一派熱鬧場景。“今天光電視就賣了5臺了。”在這個市場干了四五年二手家電銷售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每年的9月和10月都是二手家電的銷售旺季,因為這是大學生開學、返校和回鄉忙完秋收的農民工返城的高峰期,而這部分人正是二手家電的主要消費對象,所以每年這個時候,二手家電市場都特別熱鬧。“這個月雖然才過了不到一半,但銷量已經超過上個月了。”在和記者聊起時,劉先生非常興奮。
記者發現,二手家電市場的生機勃勃跟家電產品升級換代加速不無關系。在北京南城舊貨市場一個二手店內,記者看到不少舊空調的遙控器連包裝紙都沒有完全揭開,很多電器看上去還挺新,據說該店里一臺洗衣機是一家理發店淘汰的,用了還不到半年。“賣家嫌它功率不夠,而且沒有干衣功能,不太實用,打算賣了換新的。”店主告訴記者,這臺洗衣機如果是新貨的話在市場上起碼要2000元,而現在的售價只有800元。記者了解到,店里的貨源主要來自消費者家中處理的舊家電。現在家電產品更新換代很快,而一些消費者追求時尚,往往才買了一兩年就換新的,為了騰出空間,往往會以較低的價格處理舊家電。“就說洗衣機吧,波輪的才流行了幾年,市場上就流行滾筒的了,現在更是流行帶有烘干功能的。”該店主說,如此一來,二手家電的成色也不斷被刷新,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在北京西三環一家二手家電市場,記者遇到正在選購筆記本電腦的小陳,小陳是首都師范大學大三的學生,來自河北農村。她告訴記者,他們班上幾乎每人都有電腦,她家里條件不太好,買不起新的,暑假打工掙了一些錢,但買新的還是不夠,就想來買臺二手的。最后小陳終于選中了一臺,只花了800元,據說新品市場價要4000多元。
記者還了解到,以往二手家電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學生和外來務工者,現在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來淘舊貨的本地人也不少。”一位店主告訴記者,比如家中有舊房子出租的,添置點家電,租金就能要得高些。
二手家電旺銷還帶來了網絡銷售的風生水起,58同城、趕集網、易登網等許多網站都開通了二手家電頻道,而且生意都不錯。在這些網絡平臺上,記者看到有很多消費者參與交易。在趕集網上,記者隨機采訪了20名網友,有11名表示已售出自己的家電,有的甚至“沒過兩三天,就賣出去了”。
9月,學生開學和秋收后農民工返城帶來了二手家電的旺銷,記者走訪北京多個二手家電市場看到,前來選購的消費者絡繹不絕,二手家電的銷量也比平時有了大幅提高。但與此同時,消費糾紛也急劇上升。
亂象一:質量參差不齊
二手家電旺銷難掩市場的混亂。記者發現,雖然商務部今年6月擬對二手家電買賣“建檔案”,規定二手家電經營者在收購舊家電時要對出售人信息進行登記,在維修翻新后銷售二手家電時也要向購買者提供詳盡的舊家電“檔案資料”,但現在市面上的二手家電大部分都“身份不明”。“我們一般不會登記賣舊家電的人的相關信息。”一商鋪老板稱:“只要還能用,就弄過來,至于使用多少年了,我就不知道了。”對于質量以及安全問題,大部分商鋪老板坦陳“不會保修,質量好不好,那得看你的運氣了”。
記者在北京西四環一家二手家電市場看到,有些冰箱的密封條已出現問題,制冷效果不明顯,有的電視屏幕不清晰。記者還發現有的商戶標著“九成新”的商品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停產了,電源線已經僵硬老化,插頭也開始生銹,使用年限至少也在5年左右。而直排式燃氣熱水器等國家禁止銷售或超齡服役的家電,在二手家電市場上也能看到。另外,絕大部分產品沒有粘貼“舊貨”標志,也未注明使用年限,當問舊貨的“年齡”時,店主往往隨便說個時間,并表示這些家電都是剛剛從市場上收回來的,“消費者一看便知道新舊,沒必要張貼相關標志。”
一商鋪老板還向記者透露,有些本應淘汰的廢家電經廢品收購者回收,賣給舊貨回收店,之后又經噴漆、拼裝等工序,再以新家電的面貌混跡于二手市場。
從事家電維修十多年的李師傅告訴記者,家電過了使用壽命,經維修保養仍可繼續使用,但“高齡”家電尤其是大大超過使用壽命的家電潛藏著諸多安全隱患,容易引發火災。事實上,由超齡家電引發的安全事故在全國時有發生,給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亂象二:售后服務缺乏
日前,山東消費者王女士向本報反映,她兩個月前在當地買了一臺二手冰箱,但只用了幾次就發現制冷效果很差。由于賣家承諾保修半年,于是她就去找賣家,沒想到賣家稱只承諾半保,意思是保工不保料。這與當時購買時賣家的承諾大相徑庭,王女士遂出示了賣家開出的收據,上面有“半保年”字樣,賣家稱這就是保工不保料,但王女士明明記得當時還專門咨詢了賣家是什么意思,賣家稱只是把字寫顛倒了。如今,王女士被賣家的文字陷阱弄得很無奈。
記者在北京調查發現,很多商家在銷售二手家電時都信誓旦旦地向消費者承諾保修半年或一年,但事實上所謂的保修都是保工不保料。一店鋪老板告訴記者:“保工不保料,就是在我們承諾的家電保修期內,一旦出現問題,買家可以將家電拉過來由我們維修,但在維修的過程中如果換件,費用要由買家出。”
另一位店主則透露,銷售二手家電時,一般他們都會跟客戶說半保,這也是這個行業內的潛規則。大多消費者由于不懂行話,會以為半保就是按國家三包規定的一半進行包修,從而上當。
亂象三:市場監管乏力
為了規范二手家電市場,2006年,國家相關部門曾發布《舊貨品質鑒定通則》和《舊貨品質鑒定舊家用電器》兩部行業標準,規定:所有二手家電必須經過質量監管部門鑒定,對已過使用年限的廢家電強制報廢;舊家電銷售前必須在明顯部位粘貼統一的“舊貨”標志,并注明家電的質量責任;未經相關部門鑒定檢測或未粘貼有關標志的二手家電,不準在市場上流通。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
今年6月,商務部又發布了《舊電器電子產品經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舊電器電子產品經營者對收購的舊電器電子產品建立檔案資料,即在收購時要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內容包括舊電器電子產品的類別、商標、產品制造商、型號、機身序列號和生產日期。而從個人手中收購時,要登記出售人姓名和身份證件號碼;從企業收購時,則應登記企業營業執照有關內容。經營者應向購買者出示產品檔案,不應刻意隱瞞主要部件維修、翻新等情況。此外,對于二手家電的保修服務,意見稿也明確提出舊電器電子產品經營者在交易達成后,必須向購買者出具銷售憑證或發票,并提供不少于3個月的保修服務,交易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但記者走訪二手家電市場了解到,按目前的二手家電交易行規,《辦法》實行起來會有不小的難度。數個舊家電收購攤點老板表示,按現在的行規,買賣都不實名,且不找后賬。“實名登記?現在我們都沒這么做,也沒人這么要求。”某攤點老板表示。
對此,中國家電服務維修協會副理事長郭赤兵認為,實行舊電器交易實名制,有利于保證二手家電供貨渠道的干凈。此外,實名制和3個月的保修規定也能讓二手家電市場建立起質量問題追責機制。但他指出,現在不同種類的家電價格和技術含量差距較大,建議根據家電的特性制定不同期限的保修期,讓《辦法》更有可操作性。
二手家電市場的混亂導致消費者合法權益經常遭到損害,并且在權益遭到損害時,消費者要想維權非常困難。尤其是消費者在網上進行這種交易時,如果發生侵權糾紛,維權就更加困難。《中國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者投訴規定》指出:“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和“商品標明是‘處理品’(沒有真實說明處理原因的除外)”而引起的糾紛,不在消費者協會的投訴受理范圍之內。所謂“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即指消費者在地攤上或者街邊的一些臨時攤點購買東西,“處理品”則包括舊貨在內。
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二手家電時,一定要索取正規的發票和包修單據,和商家約定售后服務內容,并簽訂相關的文字協議,以防落入不法商家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