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接到用戶投訴,稱其購置的一款志高空調幾經維修,噪音問題仍不能徹底解決。在記者與志高公司客服溝通過程中,發現維修記錄與實際情況不符。志高駐上海服務中心的客服也承認,公司對授權維修公司的監管的確存在監管不力的現象。
翻閱志高控股2010年年報可以發現,相比2009年營業額41%的增幅,其保修撥備金額增加僅234.3萬,增幅僅6.8%,與營業收入的增幅相去甚遠。2010年,志高共銷售483.6萬臺空調,2009年的銷售數據為355.3萬臺,同比增加128.3萬臺。簡單計算可知,2010年新增的銷售量中,每臺空調對應的保修撥備費僅1.82元。
這與國內空調業“老大”格力電器(000651,SZ)近年在維修費用上的大幅增加形成鮮明對比。年報顯示,2010年,格力電器計提的安裝維修費為11.03億元,同比大增101.8%,當年,其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42.6%。
志高控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保修撥備費用的增幅不大,說明志高空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實際上,志高授權的維修公司因為志高所給的維修費用不高,一方面對不懂行的消費者進行技術“忽悠”;另一方面找準了志高的監管漏洞,采取向客服謊報零部件進行更換,以便得到更多費用來增加收入。
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保修撥備偏低易造成維修機構費用不足,風險很可能轉嫁至消費者。
售后維修監管失控
家住上海川沙的張先生于2009年8月購入一匹型號為KFR-35GW/MD(M75A)+1的空調,沒多久,空調就進行了多次維修,每次報修原因都是內機噪音過大。
“每一次來維修的師傅來自不同的維修公司,有的連正規單據都沒有,只是徒手調整,噪音問題始終不能解決。每次維修后志高廣州客服都有回訪,卻僅限于記錄,沒了下文。”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于8月5日致電志高駐上海的服務中心。客服查出張先生的近期維修記錄:2011年7月2日報修,報修問題——內機噪音大,檢修結果——調整內機裝配,更換內機滾珠;2011年7月13日報修,報修問題——內機噪音大,檢修結果——調整內機裝配。
張先生稱,第一次報修,并沒有更換任何零部件。聽到此事,志高空調客服人員有些驚訝,“授權的維修公司若是報給我們有更換過零部件,我們是要付費的。”
“志高空調光在上海的授權維修公司就有100多個,公司對這些授權維修公司的監管的確存在監管不力的問題。但內部監管有問題,不僅僅是我們有,每家公司都有。”
志高是否會追究授權維修公司的問題,消費者出現了損失又如何解決?客服人員只字未提,只是重申:修不好再修。他還表示,維修公司出現問題,沒有相關懲罰條例。
志高維修費用低于競爭對手
上海某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偉(化名)告訴記者,“我們目前負責做志高、格力、美的三家品牌空調的授權維修。”
據王偉透露,通常志高空調每張維修單在50元左右。如果在24小時內進行維修處理,維修一單的費用結構通常為:上門費30元、24小時內完成的獎勵費8元、預約獎勵費5元;如在48小時以內進行處理的,一單的費用構成為:上門費30元、48小時內完成的獎勵費5元、預約獎勵費5元。
所謂預約獎勵費,就是公司通過系統給授權維修點派單,然后由維修點與客戶預約,只要預約了上門時間,就有獎勵費。
“廠家對授權的維修公司靠的都是量的考核,說白了主要就是看完成量,并不看你做的結果,我們都是按單結算,做得再好,你的單子少了,相應的費用也少,那我們沒得賺還做啥?”王偉說。
王偉告訴記者,在其代理的三家空調維修服務中,由于各家公司給出的獎勵不同,他們賺的差價也不同。格力空調給的維修費最高,平均一張單 80~100元左右,還分月獎勵和季度獎勵等。美的空調每張維修單費用通常維持在60~70元,而志高空調的維修單費用最低,僅50元左右。
有業內人士表示,維修費用高低很可能影響到售后維修的服務質量,消費者在購買空調時應該將上述因素考慮在內。
保修撥備增幅低于銷售增幅
格力電器在全國擁有28家區域銷售公司,銷售終端20000多家。2010年其銷售額608億元,2009年426億元;安裝維修費用上,2010年11億元,2009年5.4億元,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03%。
西南證券分析師李輝表示,格力的安裝維修費用大增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工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整體服務費用增加,如人工培訓、網絡渠道深化服務。
排在行業第四的志高控股2010年年報顯示,當年營業額84.67億元,2009年60億元,其中家用空調銷售額增加43%,商用空調銷售額增加13%。公司在全國有銷售點共10000個,但在保修撥備費用上,2010年是3659.8萬元,2009年則為3425.5萬元,保修撥備只增加了 234.3萬元,增幅為6.8%。
志高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用戶反饋來看,志高空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維修率持續下降,保修撥備費用的增幅不大,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這筆保修撥備費用能充分保障公司的售后服務質量,令顧客滿意。
產經評論家洪仕斌表示,家電行業有句行話——企業賣家電給你只是一個半成品,還有一半在售后。另一方面,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計算方式不一樣,比如零配件、上門維修、工人工資等,決定了售后成本的高低。當然,也不排除企業不希望數據中的售后成本太高,有意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