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專戶一對多開閘以來,證監會曾明確表示,基金公司從業人員暫時還不能購買專戶一對多產品。
然而昨日,一位自稱大成基金公司員工的人在微博上報料稱,大成基金公司高層以親屬的名義,購買了該基金公司此前銷售的專戶一對多產品——大成景瑞3號3期。其舉報的材料中涉及大成基金公司11位高層,合計購買金額達到了1400萬元。
此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基金業人士和投資者的強烈關注,上述材料的真實性則成為關注的焦點。對此,大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此份檢舉材料完全是造謠,不過其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書面回復中,并未給出有關解釋,僅表示公司員工沒有購買。
那么,如果這份材料是事實,基金公司高層集體購買自家專戶一對多的行為,究竟是看好自家專戶的投研實力,還是在一對多發行遭遇瓶頸的當下,展開的“支援”行動?
傳高層購買1400萬自家一對多
昨日午后,一份舉報材料在微博上快速傳播。而這份材料的提供人則聲稱自己是大成基金公司的一位員工。
在這份材料中,該人士稱:“我是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現有一重大事件要向國家監管部門反映。我公司現階段發行的‘大成景瑞3號靈活配置3期專戶產品’在發行過程中,嚴重違反了證監會關于基金公司內部員工不得參與申購此類產品的法律規定。”
該材料進一步稱,在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顥的號召下,在全公司上下發起了購買專戶產品的違規活動,市場銷售部門和大成基金公司高管領導們全部參與。他們或以子女的名義、或以妻子、丈夫的名義,還有的以親戚的名義分別購買100萬元以上該基金產品。參與購買的主要人員名單如下:王顥購買專戶產品400萬元人民幣,劉彩暉購買100萬元、肖冰100萬元、劉明100萬元、曹雄飛 100萬元、吳朝雷100萬元,周立新100萬元、劉虹100萬元、畢有志100萬元、曾健100萬元、騰旭100萬元等等。
如果該材料屬實,按照上述舉報材料,本次大成基金公司共有11位高層購買了大成景瑞3號3期產品,買入金額共計1400萬元。
公司回應:沒有員工自購產品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投資者和基金業內的人士。而這份在午后不斷升溫的舉報材料的真實性也隨之成為關注的焦點。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大成基金的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現在能說的是,第一,此文所述的事情完全是謠言;第二,我們已經第一時間向監管機構報告;第三,我們將保留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不過,上述工作人員隨后表示:“我們公司所有員工都沒有購買該產品,公司所有員工都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檢舉材料中,直指公司高層是以子女的名義、或妻子、或丈夫的名義、還有的以親戚的名義分別購買專戶一對多產品,并不是指公司高層以自身的名義購買此產品。顯然,在大成基金給出的答復中,并沒有正面回應這份材料的真實性。
關于這份材料的真實性,目前仍是未知數,《每日經濟新聞》將給予繼續關注。
相關規定:自有資金不能購買
在專戶一對多正式開閘后不久,證監會曾向各基金公司下發了《關于“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說明》,該通知明確規定,基金公司以及基金從業人員暫不可以運用固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計劃,待相關規定明確后再予以考慮。
顯然,按照上述規定,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以及基金公司的自有資金都不能購買專戶一對多。
假設上述舉報材料是真實的,那么基金公司高層集體購買自家專戶一對多的行為,究竟是看好自家專戶的投研實力,還是在一對多發行頻頻遭遇瓶頸的當下,展開的“支援”行動?
專戶一對多運行近兩年多,其銷售規模不斷下降。從記者搜集的多只專戶一對多的規模來看,1億元以下成為常態。銀華量子策略阿爾法套期保值資產管理3號,成立于6月初,其規模只有5200萬元,勉強達到了證監會要求的5000萬元最低門檻。
而多位大成專戶一對多的客戶則對記者表示,大成基金專戶一對多整體業績還可以,應該不太發愁產品成立的問題。如果是真的,極有可能是公司非常看好大成景瑞3號3期專戶產品經理的投資能力。畢竟,專戶一對多的投資門檻是100萬元。
某銀行渠道的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成的一對多產品在這兒賣得還可以。”
此前,記者采集的大成基金旗下專戶一對多產品14只,面值在1元以下的只有5只。最高的大成景瑞5號,7月29日的單位凈值顯示為1.312元。大成靈活配置1號成立于2010年4月22日,7月15日的單位凈值為1.188元。表現最弱的一對多產品,其凈值也在0.9元之上。
(編輯:ok.童)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