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2月15日電 (財經頻道 李建宗)飯店里的消毒餐具干凈嗎?在昨天舉行的“2011全國餐飲具集中消毒行業高峰會”上,業內人士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采訪時,痛斥有的餐具消毒堪稱“餐具下毒”,但又認為,“做得再差的餐消,也要比飯店自己洗的要干凈”。他們呼吁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盡快出臺餐具消毒行業規范和標準。
業內人士稱消毒等同下毒
廣東省餐具消毒協會會長林財山承認,餐具消毒行業目前“名聲不好”。“廣州現在一天發出一百萬個消毒碗,而在外面吃飯的有三百萬人,市場空間還有兩倍,但是人家為什么不用了?因為嫌臟、嫌檔次上不去。”
他表示,餐具消毒行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生產線加工,有的還停留在手工清洗、電吹風吹干的階段,做的工作不是消毒,是下毒。“本來收回來的碗只有一只有大腸桿菌,被他們這么一處理,幾萬只全都有了。”
他認為,應該提高整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合并、取締規模太小的餐飲具消毒企業。小作坊一是敗壞了整個行業的聲譽,二是沖擊擠壓了正規企業的生存空間。“因為它們手工洗,成本低,價錢要比正規企業便宜很多,而飯店最關心的是價格,對衛生的要求只停留在肉眼看起來干凈的程度,所以更愛選它們。”
北京市餐飲具集中消毒行業協會會長張宏艷表示,餐飲具消毒行業目前仍處在沒有標準、監管缺失的尷尬中。“現在企業都是想象著洗的,照著大概怎么才干凈的方向去做,最后檢驗出來大腸桿菌沒超標,就算過關了。”張宏艷說。
她表示,對規模化的餐飲具消毒企業而言,最難受的不是監管太多,而是監管太少。希望政府能加強監管,發現和查處行業內不正規的手工小作坊。因為這些小作坊的存在,讓正規企業生存困難。
專家:人在做 天在看
對于餐飲具消毒企業的觀點,與會的政府人士卻有不同看法。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胡克強表示,整個餐飲具消毒行業魚龍混雜,光是統計總數就很難。“營業執照有的叫餐具消毒、有的叫保潔、有的叫清潔家政,沒有誰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家在干一行。”而企業獲得的許可不同,相關管理規范也不在同一層面上,導致監管很難面面俱到。
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環境衛生監督處處長謝楊表示,對于餐飲具消毒行業的管理,目前主要由三個部門負責,工商部門管營業執照,衛生部門管監督檢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管理餐飲單位對餐具的使用,并不是說完全沒有監管。
對于不少企業呼吁提高門檻,以行政許可來調控行業發展的說法,謝楊有不同看法,“許可是一種有效的監管方式,但從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來看,將來更傾向于可以由市場決定的,政府都盡量不過多干涉。國際上那些知名的大企業,他們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有哪個是靠獲得政府給的許可發展起來的?”她認為,政府的責任在設置規范標準、進行監管監督,但整個餐飲具行業要想得到長遠發展,還得依靠自身的責任意識、品質意識。
中消協消指部副主任張德志也認為,自律很重要。現在很多行業的各種規范、標準都不少,但照樣爆出很多丑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什么規范和標準都沒有,卻鮮有今天的這些亂象,“每個行業需要有文化層面的支撐,尤其是像餐飲這種眼不見為凈的行業,更需要相信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