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洋奶粉的漲價行為更多是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一個策略,而并非成本上漲的無奈之舉。鑒于此,中國消費者可能難以從關稅下調中獲得很大實惠。
就在2012年1月1日即將下調進口關稅的“節骨眼”上,洋奶粉完成了年內的又一輪漲價。在毛利率已經很高的背景下,洋奶粉“想漲就漲”的底氣到底從何而來?
專家指出,這源于其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掌握,洋奶粉在中國培育和搶占高端市場的意圖明顯,而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的缺失更是讓洋奶粉“牛氣十足”。
關稅下調在即洋奶粉紛搭漲價末班車
12月15日,財政部發布消息稱,自2012年1月1日起,對73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平均稅率為4.4%,比最惠國稅率低50%以上,其中就包括嬰幼兒奶粉。
而洋奶粉恰在此時又完成了一次漲價。惠氏公司日前表示,旗下高端產品“啟賦”系列將提價10%左右。目前900克一桶的惠氏“啟賦”1階段奶粉售價為378元,調價后為408元,“啟賦”系列將成為市面上又一個價格“奔四”的奶粉品牌。
惠氏公司方面表示,惠氏旗下高端產品“啟賦”從12月開始在各地陸續提價,年底前完成全面價格上調。此次漲價的主要原因是配方優化以及為了配合新國標的要求,對蛋白質等部分營養素含量進行了調整,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上漲。
惠氏并不是唯一漲價的洋品牌。記者走訪上海多家超市和賣場發現,和上一輪漲價相比,奶粉價格普遍有了10%的漲幅。比如,“合生元”金裝嬰兒配方奶粉900克從277元漲到290元,澳優“能力多”一階段奶粉800克從298元上漲到328元,雀巢超級“能恩金盾”(配方)奶粉900克從286元上漲至298元。
全職媽媽趙曉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1歲的兒子每個星期要喝掉近兩桶900克裝的澳優“能力多”奶粉,每個月光是花在奶粉上的開銷就要近2000元。本來還盼著進口奶粉關稅下調,打算等一等再買的,現在看勢頭不對,只好先買上,連續漲價實在是吃不消。”
事實上,洋奶粉“不約而同”漲價早有先例。今年6月惠氏以“更換新包裝”為名,1階段金裝“愛兒樂”(900克)從235元漲至248元,2階段金裝“健兒樂”由198元漲至223元,3階段“幼兒樂”從185元漲至198元;同期雅培等品牌奶粉漲幅也在10%左右。
洋奶粉“一年四漲”關稅下調能否阻其腳步?
專家指出,洋奶粉漲價“底氣”正是源于其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掌握;中國消費者“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心態和對國產奶粉的信心缺失也是促使洋奶粉“想漲就漲”的重要原因。
海關統計顯示,外資品牌憑借其品牌自身、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在我國奶粉尤其是嬰幼兒奶粉市場具有壟斷性地位。目前有80%的高端市場被外資品牌占領,國產品牌奶粉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AC尼爾森公司關于中國奶粉行業零售情況的報告也顯示,目前中國內地排名前十位的奶粉品牌中,有五個為外國品牌,這些品牌總計占據內地奶粉市場份額的五成以上。
對于惠氏的“成本漲價論”,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認為,這一說法“站不住腳”。
據介紹,國際奶源從8月份開始顯示出了下降的趨勢,配方原料的價格也在下跌。而且現在市面上的嬰幼兒奶粉的毛利空間普遍達到30%~50%,因此即便是原料或者物流費用出現微漲,乳企也完全可以覆蓋這部分費用。“洋奶粉漲價更多的是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一個策略,由于提價對市場占有率影響很少,對利潤總額反而有所提升,漲價并不是迫不得已。”
專家認為,鑒于洋奶粉定位于高端市場的營銷策略,即使關稅進行了下調,消費者可能也很難從中享受到太多的實惠。
終結洋品牌“硬氣”國企當自強
針對洋奶粉齊齊漲價,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奶粉市場早就已經實現了自由競爭、自由定價,成本壓力導致的企業調價是一個市場行為,物價部門不能對其價格進行直接干預。而對于漲價是否涉嫌串通、操縱價格、價格聯盟等情況,調查取證又比較困難,導致價格管理比較困難。
要想改寫洋品牌受寵、國產品牌備受冷落的局面,專家建議,應加強奶業發展規劃,加大奶牛養殖等基礎投入,引導奶農科學養殖、規模養殖,增強抵御奶源風險的能力。同時,引導奶業加強質量控制和產品研發,嚴格監管,樹立品牌形象,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加大對進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洋奶粉漲價卻仍然受到消費者青睞,顯示出內地乳業信心體系亟待重建。中國的乳制品企業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自己的品質。
事實上,洋奶粉也并非是“質優”的代名詞,近年來洋奶粉也爆發了類似雅培“甲蟲門”、美贊臣“金屬門”和明治“召回門”等眾多質量門事件。專家指出,想要終結洋品牌“硬氣漲價”的局面,國有奶粉除了要做到質優價優外,營銷策略也應相應調整。
曹明是表示,國內乳品企業還應學習洋品牌危機公關的技巧。尤其是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理性、虛心地接受消費者的批評和監督,做好售后服務,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