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公布香港化驗所報告稱茅臺“塑化劑超標”
53度飛天茅臺也“有鬼”?
今年對于國內白酒產業真是個不好的年份。酒鬼酒塑化劑事件還未平息,昨天,更大的巨頭又被拉進“漩渦”。9日晚上,網友“水晶皇”在新浪博客上公布了一份53度飛天茅臺的送檢報告,對比衛生部所規定的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最大殘留量,飛天茅臺的鄰苯二甲酸二(DEHP)含量超出限值1.2倍,這使已經飽受打擊的白酒行業再受重擊。
網友送檢 茅臺“塑化劑超標”
根據人民網[微博]昨天的新聞報道,新浪博客用戶“水晶皇”9日晚間在博客上指出,12月7日收到香港化驗所的初步報告,在其送檢的茅臺酒里,檢驗出含有以下塑化劑:DEHP-bis (2-ethylhexyl)phthalate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博客下方的附圖顯示,送檢茅臺的DEHP殘留量為3.3mg/L,對比衛生部所規定的塑化劑的最大殘留量,超出限量1.2倍。
早在11月29日,“水晶皇”就曾對外宣布自己在香港北角的茅臺酒專賣店購買了一瓶53度的飛天茅臺(200毫升),將其送到香港某檢驗中心進行塑化劑檢驗,并稱“最快7個工作日能拿到報告”。當時,白酒產業正遭受一波重大打擊:酒鬼酒被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其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超標260%;隨后中國酒業協會8月的內部情況說明又被曝光,顯示“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在這一檔口上,“水晶皇”送檢的53度飛天茅臺是否含有塑化劑備受關注。
茅臺回應 自送產品均符合要求
昨天晚間,貴州茅臺發布公告回應了此事。
公告稱,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后,公司高度重視,對生產過程所涉及的塑料制品進行了全面篩查和風險評估,對產品的塑化劑指標實行嚴格監控。自送產品至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三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DBP、DEHP和DINP最大殘留量均符合要求。
作為中國白酒行業的第一塊牌子,53度飛天茅臺“塑化劑超標”一事備受關注。記者發現,香港化驗所報告自稱所使用的檢測方法是國標《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GB/T21911-2008),檢測了包括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等在內的6種塑化劑含量。但實際上,《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對應檢測的16種塑化劑中,沒有DINP和DIDP。此外,該國標要求計算出的鄰苯二甲酸酯化合物含量應保留三位有效數字,但該報告顯示的DEHP檢出含量為3.3毫克/升,僅有兩位有效數字,與標準方法的要求不符,作為得到中國認可的化驗報告,應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也有網友找出了不少疑點,比如報告中貴州茅臺酒的“州”字,拼寫成“洲”,產品說明與實際產品不符。而英國高朗烈酒集團公司CEO高瑞在認證微博中則指出,“這個酒不用看,就知道是假酒”,他提供的證據是:酒灌裝日期寫的是2011年,發售日期是2012年,“可是這個塑料膜2009年年底已經停產,新款茅臺封口是塑膠紅帽。”
業內人士 極有可能是惡意炒作
白酒行業塑化劑現象是普象?茅臺真的含有塑化劑嗎?究竟哪些情況會使酒中含有塑化劑?為此,記者昨天采訪了業內的兩位資深專家。
一位在白酒行業工作了近30年的人士告訴記者,白酒中的確可能出現塑化劑,一般有3種情況:首先是供應鏈上可能會接觸塑料的儲存罐;其次,白酒是固體發酵,蒸餾過程中白酒從冷凝罐導出時,會經過一段塑料銜接管;第三是白酒所使用的塑料瓶蓋子,這些蓋子放置了一段時間后,會使塑化劑溶解在白酒內。但這位資深人士指出,“在這幾種情況下,結果都只會是‘含有塑化劑’,不可能會造成塑化劑超標現象。”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造成塑化劑超標。”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透露,白酒中若是添加了粘稠劑,將導致塑化劑超標。據悉,粘稠劑是一種被明令禁止的添加劑,不少不法釀酒廠將其兌入白酒中,能使白酒入口不容易散發,提升口感。這位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暴利行業,白酒的利潤很高,而“老大”貴州茅臺更是沒有利潤之憂,根本沒必要也不可能添加粘稠劑,“整個事件極有可能是惡意炒作。”
再反思 白酒產品需更新標準
從酒鬼酒“有鬼”,到53度飛天茅臺“中槍”,且不論是否是針對白酒產業的惡意做空還是別的什么陰謀,但一而再再而三“現身”的塑化劑問題,依然有值得讓人深思的地方。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白酒行業的歷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本就是不會出現也不應該出現的,因此在各類白酒檢測報告中,并沒有這一檢測項目。這意味著,如果需要知道白酒內是否含有塑化劑,必須另行檢測。
去年6月19日,臺灣塑化劑風波震驚全國,逾1000種受塑化劑影響的產品暫停進入大陸市場。此事之后,衛生部于2011年6月22日發布了《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其中規定了塑化劑的最大殘留量,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DEHP)和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的最大殘留量分別為0.3mg/kg、1.5mg/kg和9.0mg/kg,但是衛生部并沒有將塑化劑指標正式列入白酒產品的標準,從法律角度講,上述標準并非國標,因此嚴格意義上沒法判斷是否超標。 本報記者 徐晶卉
惹上塑化劑,貴州茅臺昨全天停牌 第一高價股遭“做空”襲擊
針對網友爆料茅臺被檢出塑化劑超標的消息,貴州茅臺昨天全天停牌后,晚間再發公告堅稱自己清白。塑化劑疑云再次聚集A股市場,究竟這是另一個“黑天鵝”事件,還是一出精心策劃的陰謀呢?
白酒股集體“免疫”
昨天一開盤,除了停牌的茅臺外,其它白酒股立馬大幅跳水領跌兩市。
或許是此番茅臺的爆料一波三折,過于戲劇性;又或許是酒鬼酒事件發生后,市場對白酒塑化劑這只“黑天鵝”有了“免疫力”。午后,白酒股倒是相繼反彈。截至收盤,僅洋河股份微跌0.45%,其余白酒股悉數上漲。有意思的是,前一任“主角”酒鬼酒更是大漲5.87%,位居漲幅首位,山西汾酒、青青稞酒、沱牌舍得、老白干酒等集體上漲超過2%。五糧液也上揚了1.21%。
“陰謀論”如影隨形
自白酒行業塑化劑風波爆發之日起,“陰謀論”便如影隨形。有網友拋出觀點,認為從起初的媒體曝光,到資金大舉出貨、投資者自發送檢,都與融資融券做空白酒股密切相關。
資料數據顯示,在11月1日,貴州茅臺的融券賣出量2.36萬股,11月16日飆升至8.13萬股。11月19日,酒鬼酒陷入塑化劑風波,融券賣出量也創出了19.8萬股的天量。一個星期過后,融券賣出量急劇縮減,至11月30日定格為4.7萬股。但就在投資者送檢茅臺被廣泛流傳的12月3日,該股融券賣出量再度暴增至15.94萬股。與此同時,茅臺的融資買入額也在激增,足以顯示資金對于白酒股的多空對壘異常激烈,不排除有一些私募資金借著“負面”消息做空獲利。
做空機制并不可怕
在不少分析師看來,塑化劑只是白酒類股票危機的“導火索”。近兩年來,白酒板塊可謂表現神勇,即使大盤跌跌不休,相關股票卻依舊坐享高估值,而在白酒實體行業內,高產能、高庫存,價格虛高等問題也早已露出端倪,高估值岌岌可危。正是因為“僅有華麗的外表”支撐不了高高在上的估值,讓白酒股成了A股市場中一大最佳做空標的。
業內人士指出,在并非利用信息不對稱、“造謠”獲利的前提下,做空機制本身不可怕,反而能引導個股價格向其內在價值靠攏,也是對上市公司的鞭策和警示。 本報記者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