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瓶蓋掉地上接著用,臟啊一個月干300個小時,累啊
問題一 記者沒辦健康證就上崗了
據了解,欣和味達美食品有限公司開發區工廠是該公司釀造醬油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工廠位于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在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看到,該工廠主要生產欣和六月鮮醬油(下文簡稱欣和六月鮮)、味達美味極鮮醬油(下文簡稱味達美味極鮮)等。
12月初,記者來到該工廠,該工廠占地面積相當大,從工廠正門走到員工宿舍要七八分鐘。
還沒進入工廠,記者就聞到了一股醬油味,好像在提示路人這里有個“醬油王國”,伴隨著工人的不僅僅是醬油的味道,還有車間的噪音,包裝車間的員工每天要泡在噪音里長達十幾個小時,這些噪音成了他們的音樂。
進入正門后,左邊一棟樓是生產車間,右邊一棟樓是工廠的行政辦公樓。
這里除了廠房,還有很多白色和綠色的巨型罐子,據記者目測,這些罐子有七八米高。
經過約半個小時的面試后,該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可以來上班了,并讓記者在辦公樓一樓的一個房間里等待一會兒,前來面試的不光記者一個人。等了大約20分鐘后,工作人員拿著兩本小冊子和兩張紙出現在記者面前。
你把這些材料看一下,然后把這兩張紙填一下。”工作人員說。
記者接過冊子和紙后,工作人員便離開了。記者看了看,兩本小冊子的內容分別是廠紀廠規和食品生產過程中用到的操作方法。
記者看了這兩張紙,在一張紙上填寫了身份信息,在另一張紙上答了一份題。(看完小冊子,要答一份題。)
據記者了解,食品生產企業應制定良好的操作規范,企業員工在生產食品時應自覺遵循該規范,并且員工入職前,應對其進行培訓,以確保新人能掌握操作規范。
然而在該工廠里,沒有人培訓記者,工作人員只是讓記者看一看冊子,自學一下。
大約30分鐘后,給記者材料的工作人員來到記者面前,詢問記者有沒有填好兩張紙,記者還沒看完相關材料,只能翻著材料填寫了試卷,隨后工作人員收走了那些材料,對記者說:“你可以去車間報到了。”看來,記者自學了約30分鐘就算“培訓”了。
記者隨后去車間報到,然而沒有任何工作人員向記者提及辦理健康證的事情。
“我們很著急的時候,廠里不著急,我們不著急的時候,廠里卻很著急。”提起健康證的辦理狀況,該廠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
當記者告訴員工自己并沒有辦理健康證就上崗了,他們并不驚訝。
記者從一些員工口中得知,廠里有時候很在意員工的健康證辦理情況,有時候卻并不在意。
有一位員工向記者透露,廠里有的員工工作了好久都沒辦健康證,很多人都是入職兩三個月才去辦理健康證。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必須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參加工作。”衛生部發布的《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第二十條也有同樣的規定,國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立了食品生產經營人員不得將傳染性疾病傳播給廣大消費者的制度,明確要求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參加或臨時參加食品生產經營工作須履行“取得健康證明”這一義務。
記者在學習手冊上也看到,進入廠區工作必須要有健康證,員工應該持健康證上崗,新進員工必須經過體檢后才可以上崗,患有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人,不得在食品廠工作。
該廠不及時給入職員工辦理健康證的做法,讓記者很無奈。
醬油是大家常用的調味品,超市里的貨架上擺著各種品牌的醬油,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中意的產品。然而,消費者對醬油了解多少?對醬油的生產環境了解多少?
從工廠的原材料到舌尖上的醬油,這中間是否會出現一些問題?
12月初,城市信報記者以員工的身份進入味達美味極鮮 、欣和六月鮮醬油的生產廠家——煙臺欣和味達美食品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的調味品釀造公司,看看該公司在醬油的生產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問題二
瓶蓋掉地上,不消毒接著用
據記者了解,一家食品生產企業有了良好的操作規范,才能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達標。
在食品生產過程中,良好的操作規范可以防止食品生產中出現一些問題,如質量問題和安全衛生問題。良好操作規范貫穿于食品原料生產、運輸、加工、貯存、銷售、使用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食品從生產至使用的每一個環節都應有良好的操作規范。
然而,記者被分配到包裝車間后,發現一些員工正在進行一些不規范的操作。據記者了解,其他食品生產廠家會將包裝車間單獨劃出,然而該廠的包裝車間包含從灌裝、脫瓶、到裝箱的過程,涉及范圍較大。
記者所在的包裝車間有四條生產線,主要生產味達美味極鮮和欣和六月鮮,味達美味極鮮用塑料瓶裝,欣和六月鮮則用玻璃瓶子裝,分為“華南裝”與“普通裝”,每天早上7點30分,員工就要到車間準備開工,在開工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以生產班級為單位開會,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向員工布置當天的生產任務。
據記者了解,生產欣和六月鮮的生產線一天能生產6000多瓶,記者所要做的就是配合機器做好醬油灌裝工作。
瓶子是從附近一家制瓶廠拉過來的,所有的瓶子都裝在紙質的箱子里,員工先在一樓的車間把箱里的瓶子取出,然后通過一樓的傳送機器傳送到位于二樓的灌裝區旁邊,這些瓶子要先經過消毒才能裝入醬油。
瓶子被傳送到二樓的洗瓶器中,會有高溫的水對其進行消毒,然后瓶子被傳送進灌裝車間,灌裝機器將醬油注入瓶子,并給每個瓶子蓋上黃色的蓋子,一瓶瓶醬油隨后輸出灌裝區。這個時候的醬油瓶子只是裝滿了醬油,并沒有貼上任何標簽。員工需要盯著每一個從灌裝區出來的瓶子,如果機器沒有將瓶蓋擰緊,員工就會用手里的錘子在蓋子上使勁敲擊。
醬油從灌裝區出來后,會有機器給裝滿醬油的瓶子貼上標簽,在貼標簽的過程中,員工與醬油不會產生直接接觸。
然而,在灌裝過程中,如果瓶子不正,員工會用手去扶瓶子,有可能會和瓶口產生接觸。據介紹,每半個月或者更短時間,會用酸堿性液體清洗一次灌裝機器。
記者在灌裝區看到,灌裝機器上有個大“漏斗”,里邊放滿黃色的瓶蓋,灌裝機啟動的時候,大“漏斗”里的蓋子就會被傳送到瓶子附近,由機器安上瓶蓋。
有一次,記者被叫去與另外幾名員工一起取裝有瓶蓋的箱子,每個箱子里面裝著三個塑料袋子,每個塑料袋子里都裝有大量的黃色瓶蓋,這些袋子被拆開后,員工就將瓶蓋倒進大“漏斗”里面,一般員工會在打掃衛生的時候裝這些瓶蓋。
一位員工正在裝黃色的塑料瓶蓋,一不小心,一些瓶蓋從塑料袋的裂口處掉在地上,這個時候灌裝區剛剛打掃完衛生,地上的水還沒有干,瓶蓋就落在水里,然而員工并沒有停下手里的活,而是繼續將袋子里的瓶蓋倒進漏斗,直到倒完,該員工才俯身將那些落在地上的黃色塑料瓶蓋拾起來。
記者以為這位員工會洗一洗瓶蓋,給瓶蓋消毒,或者將這些瓶蓋放在別的地方,但是讓記者意外的是,這位員工直接把帶著水的瓶蓋扔進漏斗里,第二天開工時,這些瓶蓋會被直接安在醬油瓶上。 問題三穿著工作服去非清潔區域
車間里的員工一天要打四次卡,早上八點以前、午飯前、午飯后以及下班前都要打卡 。如果遲到或者沒有打卡 ,超過 5分鐘就算遲到,一個月遲到三次就要被扣除當月的全勤獎。
廠里的操作規范規定,進入車間必須穿統一的工作服,要求員工在進入衛生間前必須換下工作服、帽子、鞋子,從衛生間出來后必須重新洗手消毒,員工生產前、每次離開崗位重新返回工廠的時候都應當清洗雙手并進行消毒,嚴格按照洗手的程序進行清洗。但是記者在進入該廠工作的時候,并沒有進行相應的培訓,工作人員只是讓記者自學。
這些規范的執行情況怎么樣呢?
記者發現,這些操作規范幾乎成了一紙空文,員工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嚴格執行。一些與食品發生接觸的員工去非清潔區域也不脫下工作服,他們的口頭禪是:“只要領導看不見就行,萬一被領導看見那就慘了,50塊錢就沒有了。”在工廠的非清潔區域,記者會看到一些人穿著工服來回走動,全然不顧操作規范中規定的不可將工作服穿出生產區域。
不同車間的員工不可串崗,也不可以在同一車間不同區域隨意走動。但是記者看到,在同一車間里,清潔區域的員工可以穿著工作服去倉庫取材料,非清潔區域的員工也可以進入衛生清潔度較高的區域而不消毒。
問題四有的員工一個月得干300個小時
車間內噪音極大,每天對著機器,泡在噪音之中,就是員工在這里的生活,在生產一線的員工大多二十歲左右,大多初中畢業后就出來打工,工齡有兩三年了。
記者第一天的任務是看管機器,看到機器發生一些故障的時候要沖上去解決,讓其順利運行。或許記者第一天不太適應,從早上7點30分上班直到晚上7點多下班,累得腳很疼,出了車間后,記者的耳根也開始疼了,正如里面的老員工所說:“第一天來肯定不適應,習慣就好了,你得鍛煉鍛煉。”
這些老員工也是看管機器的,要做一些比機器更智能的事情,機器處理不了的,他們就得沖過去處理。有位20歲的員工,初中畢業,已經工作了四五年,他的臉上滿是成熟與滄桑,與他的年齡很不相符。他說:“我最害怕的就是有時候一天要工作十三四個小時,上個月有一天我只睡了四五個小時,然后起床接著工作到晚上,我最怕睡不好了。”
一個月工作300個小時,這是記者了解到的一些員工每個月的工作時間。
“工廠比較摳門,別的工廠漲工資的時候,我們的工資卻沒有漲,一些老員工受不了了,就離開了這里 。”一位工人說。
據記者了解,一些在該工廠做了兩三年的老員工,與新員工的工資差不了太多,每個月工資是3000多塊錢。
好的一面每天下班后要打掃車間
據記者了解,廠區的每個生產車間都設置了門禁系統,并且有看管門禁系統的員工,這些員工不僅要看管門禁系統,還負責發放一些日常用品。員工進出車間,都在指紋識別器上按指紋,只有指紋對應,員工才能進入相應的工作車間。雖然很多人在這里已經工作了一年多,但是對于廠里的很多車間卻并不熟悉。
記者在壓榨一期車間看到,指紋識別器安在門口,每次進入員工就要把手指伸向識別器,辨識成功后才能開門。
廠里的員工告訴記者:“制曲車間每一次制曲都要洗一次布料,這些蓋在原材料上的布有好幾百米長,只能依靠進口的機器來清洗,每用一次就要洗一次。”
一位員工告訴記者說:“那些矗立在廠區的大罐子就是裝原料的,白色的是用來裝豆子的,綠色的是釀造用的,運送豆子的車每三天來一次,運送麥子的車兩三天來一次,麥子是一袋一袋的,豆子都是散裝的。”
每天當完成生產任務后,員工面臨的問題就是按照規定對生產設備以及工廠衛生進行打掃,每天完工都要清掃,每周一次大打掃,工廠用整理、整頓、清理、清潔、素養幾個詞來要求員工。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天下班后,員工都會在主管或者班長的監督下進行衛生打掃,打掃衛生包括地面和機器設備的清潔。一位員工告訴記者說:“一定要保持地面干凈,不然會挨領導罵,會被扣分。”
◎記者手記別讓操作規范成了一紙空文
食品生產從原料到成品,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員工在食品生產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處在生產一線的員工則是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重中之重,但是往往處在一線的員工容易忽略一些問題。
記者接觸過幾個大型的食品生產廠,雖然有的企業花很多時間給新員工做培訓,但是員工下車間后,執行規范時卻流于形式,讓操作規范成了一紙空文。
部分處在一線的員工認為,培訓是培訓,下車間是下車間,培訓完了照樣我行我素,只要監管人員不在,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不被監管人員抓住就行。由于缺乏有效監管,良好操作規范能否執行好,全靠員工自覺。
據記者觀察,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細節,與員工本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在生活中有良好習慣的員工,在生產過程中更注重食品生產細節。
繁重的工作讓處于一線的生產員工疲于應付一些細節,給員工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則會讓員工心情愉暢,從而更積極地處理這些細節。
從原料到成品,每一道工序少不了一線員工的一雙手,這雙手掌握著食品的質量與安全,掌握著食品企業的命脈。食品安全無小事,生產細節更是生產過程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