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龐倩影 實習生許莉蕓
河源市政府:繼續追查相關涉案企業的肉制品來源及去向
廣東本地知名肉制品名企——溫氏集團(全稱為“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攤上大事!旗下合資企業廣東溫氏瑞昌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溫氏瑞昌”),前日被河源市政府查出10余噸變質臘腸。目前因涉嫌將死豬肉或變質豬肉加工成臘腸,溫氏集團正接受有關部門調查。
新快報記者昨日就此致電溫氏集團辦公室主任凌衛國,其否認是死豬肉,堅稱是“過期臘腸回收集中處理”。并反復強調“真相,政府會有交代的”。
為何一家年銷售額達335億元的大公司,涉事后不正面回應,而要政府“交代”?記者昨日也致電河源市政府,但截至截稿,其并未就此事作出進一步解釋。
事件回放
河源警方在溫氏瑞昌查獲10余噸變質臘腸
據《廣州日報》報道,2007年就在溫氏瑞昌工作的員工梁某報料稱,其所在的企業涉嫌長期生產加工過期劣質臘腸、臘肉并銷往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地,且廠內有用“瀝青”褪除豬毛和有不定期加工死豬的動向。梁某說,該公司將一些死豬肉或冰凍變質的豬肉進行深加工成臘腸或臘肉,甚至從深圳、廣州等地回收一些過期或變質的臘腸,然后在工廠內涂改包裝上的過期日期,再在包裝上重新打印成新的生產日期,之后用新包裝再返銷至各地。梁某告訴記者,在運輸過程中死去的肉豬,該公司一般不會擅自丟棄或作無害化處理,多數死豬被冰凍后集中屠宰,然后與其他鮮肉混在一起運往本地或外地銷售。梁某稱,有一次,他看見有公司員工將一頭死豬埋在公司的草坪內,卻有管理人員又將死豬挖出來再屠宰銷售給他人。
記者在6月25日前往溫氏瑞昌暗訪取證后報了警,河源市公安局在現場查獲10余噸過期霉變的廣式臘腸、少量臘肉以及上千公斤的涉嫌變質的凍肉。
回應
溫氏集團回應自相矛盾
公開資料顯示,溫氏瑞昌是由廣東華農溫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與廣東瑞昌食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辦的集生豬屠宰、肉制品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食品加工企業,年屠宰加工生豬100萬頭。而廣東華農溫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溫氏集團、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實業發展總公司、新興食品集團等于2002年6月共同出資發起成立的以種豬育種和肉豬生產為主的專業化公司。
就此,新快報記者昨日致電溫氏集團,其辦公室主任凌衛國面對媒體的報道,堅稱“不是死豬肉,是過期回收集中處理的。”
當被問及“是你們主動發現的問題嗎?過期原因是什么?”凌主任均表示不清楚;那么在回收之前,有沒有賣到哪些地方去?“沒有在市面上流通的。”凌主任的回答,讓記者難以明白——既然沒有在市面流通,那產品談何回收?凌主任表示,“媒體的報道是單一說法,真相是怎樣,等河源市政府來說。”
河源市食安辦:等各部門意見匯總
據報道,在查封10余噸變質臘腸后,河源市政府有關負責人稱,下一步將繼續追查相關涉案企業的肉制品的來源及去向,直至案情徹底查至水落石出,同時將在全市展開大規模食品安全檢查。
而昨日下午記者輾轉聯系到河源市委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晚間會給予回復。等到傍晚,記者致電時,其指引記者去找河源市食安辦,而當記者詢問后者時,后者稱,“等各部門意見匯總報上來后,今晚(6月27日)會出公告。”但記者在昨日晚上8時30分再次撥打河源市食安辦電話,并無一人接聽。
■鏈接
溫氏集團合資公司星羅棋布
除了生產豬肉制品外,資料顯示,溫氏集團還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優質黃雞生產企業,在全國有160家子公司,每天為市場提供大約300萬只毛雞,據說廣州人每吃三只雞就有一只是“溫氏雞”。2012年,溫氏集團年銷售額335億元。
如此體量龐大的一家企業,為何在涉及變質臘腸這樣的事件后,竟然毫無反應機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昨日表示,“溫氏集團一直很低調,也不善于跟媒體打交道,這次出事可能跟他們的渠道鋪得太廣有關系,溫氏集團在全國雖然有上百家子公司,但多數是跟別人合資的,內部管理不太完善。”記者翻查溫氏集團的官網發現,其只注明有26個子公司,并沒有告知其他合資公司的情況。而百度[微博]搜索,就可發現諸如宿遷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由廣東溫氏集團和溫氏江蘇公司斥資共同投建的,但該公司無出現在官網中的子公司。
記者昨日咨詢凌衛國,集團一共有多少家合資公司?“這可問倒我了,我們沒有詳細去了解過,沒有統計過,這是財務的事情。”1983年成立的溫氏集團,在幾十年的發展后子公司在國內星羅棋布,集團辦公室竟連一共有多少合資公司也不清楚,其管理能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