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報》報道 隨著國家進一步深化宏觀調控、各部門聯手調控房價等一系列調控措施浮出水面,房屋開發成本成為各方高度關注的話題。近日,一位蔣姓房地產開發商自述了親身經歷的樓盤開發“灰色產業鏈”。
樓盤開發成本究竟有多大
近日,這位在珠三角和廣西、云南多年從事樓盤開發的蔣姓房地產開發商坦言:“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開發商能夠拿到其中40%的利潤,余下超過40%的利潤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
實際上,面積越是大的樓盤,建筑成本越低,因為建筑商減少了很多鋼筋、水泥、窗框、管道等費用,售價昂貴不過是迎合人們貪大求全的消費心理。
此前,番禺一位包工頭向媒體公布的商品房工程明細賬顯示,實際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不過572元。這還是珠三角的價格,中西部省區的價格比這個更低,因為人工成本低很多。相比之下,中西部省區的人工費用只有珠三角的1/2至2/3,鐵工為5元/平方米,木工是10至12元/平方米,泥工為3元/平方米,負責貼外墻瓷磚的人要20元/平方米。
“有酒大家喝”的潛規則
實際上,土地“招拍掛”沒有增加房屋成本,而“暗箱操作”成為房地產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渠道。
據這位房產商透露,土地價格、開發成本是不少房地產商向外宣稱“價格上揚”的最大原因。實際上,土地“招拍掛”沒有增加房屋成本,而“暗箱操作”成為房地產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渠道。
“招拍掛”的項目有3種情況:一種是規模較小的項目,在招投標過程中開發商可以通過“內部渠道”了解政府方面的土地價格“底線”,與有可能參與的同行形成“價格同盟”。由一家公司競拍下來后,其他公司共同建設,但樓盤銷售價格參照周邊樓盤價格抬高銷售。
一種是規模涉及幾百畝土地的項目,就需要通過集體“圍標”的方式來實現對土地的掌控,開發商往往事先做好評估部門、招投標審委會的“工作”,通過招投標“評估”方式,排擠一些外來的競爭者,減少競爭壓力來降低潛在的成本風險。
還有一種是獲得規劃部門的“風聲”,在未來的黃金地段搶先“圈地”的做法。
要獲得這些消息、“搞定”這些職能部門,就必須“有酒大家喝”,從樓盤開發中拿出一部分利潤,讓包括評估、規劃、拍賣、土地等部門“分享”。
這位開發商說,無論大中小型樓盤,至少要拿出兩成左右的利潤,通過請客吃飯、逢年過節贈送“購物卡”、假期組團旅游、支付出國考察費等方式來“擺平”這些職能部門。
改規劃+亂測量+濫用料=高利潤
修改規劃、樓盤測量時與測評部門“互通有無”,施工中濫用材料,這些都是開發商牟取高額利潤的關鍵環節。
修改規劃和樓盤面積測量是實現樓盤后期“利潤增值”的核心,這部分利潤超過20%。只要有了前期到位的“工作”,規劃建設部門不會對樓盤公攤面積、綠地面積等進行認真測量,相關社會化的測量部門、評估部門因為面臨市場競爭壓力,在吃了一兩頓飯之后,往往也對房屋面積“跑冒滴漏”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濫用料也是利潤實現的重要手段。鋼筋、水泥、板材、管線等,只要有出廠合格證,平時很少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這部分材料建筑商往往在管線、窗框等的環節上使用相對價格低廉的產品。這部分產品質檢部門不像鋼筋水泥等大宗商品那樣高度關注。但由于數量巨大,所獲得的利潤也非常高。
開發商巧妙“化解”灰色產業鏈
如果把余下40%的“灰色開銷”降低下來,返還給購房者,這相當于開價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只需要3000元/平方米至4000元/平方米就能夠買下來了。
“吃得下,吞得掉,消化得了,沒有后遺癥。”這是開發商與諸多相關職能部門“合作”的重要前提。
對付審計部門查賬,知情人透露:比起酒店、賓館等行業來說,建筑行業也最容易開賬出資,從進料源頭、施工環節上,就能夠將一大筆“費用”消化掉。“借用”身份證登記來冒充員工數量,用工資“沖抵”開銷……這些都是開發商“化解”灰色產業鏈的主要手段。
開發商爆房價內幕 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
2008-03-11 14:57 荊楚網-楚天金報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央視曝百強實木家具造假 榆木主材充黑胡桃木
- 2成都家具抽查不合格名單發布 露迪雅家具等在
- 3韓森木家具甲醛釋放量超標 多個煙花爆竹不合
- 4滬售燈具抽查過半不合格 百安居上黑榜
- 5南京江寧數十畝高產良田被毀違規建山莊
- 6中信地產賣卡被疑非法集資
- 7“抗議房產價格下降”是對維權的褻瀆
- 8德爾家居涉嫌概念營銷炒作 質量問題避而不談
- 9義烏房企違規賣房頻發 業主欲維權遭死亡威脅
- 10上海抽查:大莊地板被曝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