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用地資源的調整,不少工業企業紛紛退出了繁華地段,但其遺留的大量有毒有害土地亦隨之暴露于陽光之下,而這些“毒地”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不少都未經處理就開發為住宅用地,而這其中甚至不乏地王。
精裝修的“毒”還未消散,“毒地”風波又強勢來襲,見光的毒地少之又少,不少毒地是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深埋地下的秘密
在北京東五環朝陽區管莊鄉,康泉新城二期工程工地上,從施工現場深20米的大坑中被挖出的土,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這塊地原為鐵道部所屬防腐枕木廠,七八年前該廠遷走,之后這塊土地閑置。
2011年1月,該地塊從市政用地調整為經濟適用房居住用地,總建筑面積26.19萬平方米。枕木防腐廠在此生產30余年,期間大量使用防腐劑等化學品,多種有機污染物經年不息地慢慢滲入地表土、深層土、地下水……除了少數相關人士,鮮有人知道這個深藏地下的秘密。
無獨有偶,這種地塊變身經濟適用房并不罕見。在廣州,原廣州氮肥廠、原南方鋼鐵廠都被建成經濟適用房,還有北京市的化工三廠、紅獅涂料廠等。專家認為,保障房一般為無償劃撥用地,政府“理所當然”劃撥較差的地塊,而靠土地財政生存的地方政府,自然希望好地賣出好價錢。
毒地來勢洶洶
由于國有老廠的環保設施和意識缺乏,對于污染物的處理相當簡易,因此,不少經過處理的毒地依然污染濃度很高。自2004年以來,毒地開發引發的急性中毒時間就陸續被曝光。
2004年,北京宋家莊地鐵工程建筑工地,三名工人在地下作業時中毒,其中一人癥狀最重,接受了高壓氧艙治療,出事地點原是北京一家農藥廠。2006年7月,位于蘇州南環路附近郭巷的一家化工企業搬遷后,留下20畝毒地,導致六名筑路工人挖土時昏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稱,中毒屬于急性事件,表明場地污染已經達到了很嚴重的級別,而更多長期居住在污染土地的居民將可能慢性中毒,病情可能在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后才會顯現。
買房前也要考察土地
近年來,大量的毒地被開發為住宅用地,甚至成為昂貴的地王。北京廣渠門15號地塊原來就是一家化工廠,入市拍賣成為2009年的北京地王,經修復后建起豪宅。
雖然,毒地事件很大部分責任在于監管真空、有關部門閘門失守等原因。但也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內與毒地利益相關的開發商和業主兩方皆缺乏作為。
分析認為,毒地事件與優勢地段的土地供不應求有關,“黃金地段什么樣的土地都可能有人要,即使是被嚴重污染的”。
所以買房前調查土地的前身也非常關鍵,畢竟誰都不想一輩子的積蓄換一套毒房。
毒地治理困局
底本不清:2006年~2010年,環保部曾費時五年耗資10億元,進行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結果至今未對外公布。參與調查的內部人士稱,化工企業和高污染風險企業星羅棋布,如逐個摸點,僅憑環保部門一力為之,十年也很難做出場地污染數量、面積的精確統計。
監管真空:目前,全國僅有北京、重慶兩地環保部門設有污染場地管理科,并明確規定工業用地原址在二次開發利用前必須進行場地環境評價。而其他城市,基本處于監管真空。
價格昂貴:2011年5月,武漢啟動了首個化工企業土地修復工程——赫山污染土地修復工程。武漢市政府在賠付開發商1.2億元之后,要再耗資2.32億元為毒地買單。而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市還對7處污染地塊進行調查評估,確定了4處土壤修復試點。初步統計,整個治理、修復工程耗資或達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