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6日電(生活頻道 陳龍)近日 ,國際家居產業巨頭瑞典宜家公司15日宣布,在接到數起事故報告后,召回“克里特”(K ritter)和“辛克萊爾”(Sniglar)兩款兒童床。這是繼新西蘭“毒奶粉”后,又一家涉及兒童用品的召回事件。不僅如此,近期國內市場中,兒童玩具、兒童蚊香、兒童醬油頻頻陷入質量風波。兒童“警報”頻發也引起了家長的諸多不滿,商家炒作的“專為兒童設計”理念,使得兒童產品價格虛高,然而商品的品質、營養價值、安全度是否也像商品的價錢一樣高出普通商品?孩子錢真的好賺嗎?
兒童驅蚊用品名不副實 商家宣傳炒概念
據北方網報道,盡管目前我國尚無兒童驅蚊用品相關標準,但市面上不少此類商品都在炒概念。近日,市民周女士反應,自己寶寶只有2歲,出于安全考慮,她在市場上購買了一款“兒童專用”蚊香片,售價比普通蚊香片高出一倍。但使用后,周女士發現該款蚊香片氣味刺鼻,僅用3分鐘房間就充滿嗆人的味道,根本不適宜兒童用。
中新網生活頻道在調查北京市場時也發現,如今的市場中標有“兒童專用”字樣的驅蚊用品種類繁多,且價格相對較高。在走訪中,多數商家都宣稱兒童驅蚊用品是無毒、天然萃取的。
根據市質監系統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尚無兒童蚊香片、蚊香液等兒童驅蚊用品生產標準,“兒童專用”真實性令人質疑,按規定,蚊香片、蚊香液等須標注農藥生產許可證、農藥登記證、農藥標準,部分驅蚊產品還要標注“低毒”或“微毒”毒性等級,消費者可依照毒性等級和相關生產許可證等標志選擇產品,以免被誤導。
兒童玩具頻發“警報” 安全性被忽視
據悉,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當前兒童玩具存在的六大問題:零件太小、繩子太長、形狀太怪、孔隙太窄、“子彈”太差、警示太少。有關資料顯示,意外傷害已成為我國14歲以下兒童的首位死因,這些傷害的30%-40%發生在家庭中,其中20%由不安全玩具引發。
據悉,兒童被玩具劃傷比較常見。3歲以下的兒童玩玩具要特別注意。有些玩具零部件脫落,孩子誤食后可能會引起窒息;一些重金屬超標的玩具,可能會引起兒童中毒;一些絨毛玩具表面或填充物不衛生,可能會引起兒童哮喘、濕疹等;而一些聲響玩具如果產生噪音,可能會影響兒童聽力。
然后中新網生活頻道在北京多家超市的玩具區發現,在正規超市中出售的玩具,其包裝盒的醒目位置都標有“適合三歲和三歲以上兒童”、“玩具內如有細小物件,請勿讓非指定年齡兒童玩耍”等警示標簽。然后在一些玩具集中批發的商城中,大部分兒童玩具都是“裸售”的。很多毛絨玩具被消費者來回抓摸,有些甚至開始變色。一些毛絨玩具雖掛有標簽,但標簽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使用說明。一些玩具手槍的外包裝上,也很難找到標注適用兒童年齡的文字。
根據《產品質量法》規定,所有國內生產和銷售的產品都應標明廠名、廠址及合格證等,進口玩具應附中文的使用說明。購買兒童玩具時,要根據兒童的實際年齡段選購,不同年齡段的玩具有不同的安全標準;其次,要仔細檢查零部件是否牢靠,對于玩具上不可拆卸的小零件,購買時要試著用手拉幾下,看是否有松動,以防玩具跌落后產生小碎片被兒童吞咽;選購帶有齒輪、鏈條的電動玩具時,應檢查其傳動裝置是否被遮蔽,保證兒童的手不能探入。
兒童家具油漆有毒
近日,廣東省廣州市工商局公布近期該市流通領域兒童家具商品質量監測情況,標稱佛山市南海嘉勵家私有限公司生產的兩批次“家又一寶”產品可溶性鉛、可溶性鉻含量嚴重超標。
由佛山市南海嘉勵家私有限公司生產的兒童伸縮床(含床墊和兒童床床頭柜)的可溶性鉛含量實測結果分別為2.0×103mg/kg和2.4×103mg/kg,可溶性鉛含量嚴重超標。此外,可溶性鉻含量規定不超過60mg/kg,但以上兩款家具的實測結果分別為381.0mg/kg和384.2mg/kg,超標情況同樣嚴重。
據悉,鉛可以使油漆持久保持鮮艷,但油漆中的鉛超標,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進而在人體內持續累積,引起貧血、記憶力下降、高血壓、關節痛等毒性反應。涂料中的鉻對人體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長期接觸鉻化合物會使皮膚出現皮炎濕疹,眼睛流淚刺痛,同時鉻化合物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會損害呼吸道,引起鼻炎、咽炎等。
商家直言孩子的錢好賺 水分頗多
據中新網生活頻道了解,近兩年國內“兒童商品”頻頻炒作,主要原因在于“80后”新生代父母的增多。這代父母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決定了他們“舍得花錢更喜歡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而兒童產品概念恰恰符合“80后”父母的需求。
就拿兒童醬油來說,目前國內并沒有專門的兒童醬油標準,市場中兒童醬油的價格要比普通醬油貴1倍以上。在各大品牌的兒童醬油標簽上,原料均為“水、白砂糖、食用鹽、大豆、小麥粉、酵母抽提物、食品添加劑”,而在添加劑一欄,兒童醬油也與普通醬油一樣,都含有曾報道過的谷氨酸鈉(味精)等成分,并無差異。
據浙江在線報道,目前國內尚沒有兒童醬油這一單獨的國家標準,市面上標稱兒童醬油的產品,都是廠家自己標示的。雖然也有廠家會在原料及工藝上對兒童醬油與普通醬油進行區分,例如減少不必要的添加劑,并在風味上做出差異,但也不排除一些商家在普通醬油前加上“兒童”二字,以標高價格獲取更多利潤。
在中新網生活頻道走訪中,大多數商家也表示,“兒童商品”市場日趨火熱,沾上“兒童”倆字就能賺錢,多數家長并不吝惜為孩子多花錢。但孩子錢真的好賺嗎?面對摻雜高額水分的“兒童”商品,家長不能單一盯在“兒童”二字上,更應懂得“兒童商品”是否真的有助于兒童。(中新網生活頻道)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