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穎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山寨產品”在手機市場招搖過市之后,又將觸角伸到了數碼相機領域。山寨數碼相機甫一露面,便以其“白菜”的價格和豐富的功能而引起消費者的關注。然而,作為技術含量尤為復雜而高端的數碼相機領域,山寨產品面臨著無法逾越的核心技術障礙,最終不過是“粉墨登場來,蓬頭垢面去”。
掩人耳目走網購
一位支持山寨數碼相機的網友表示:“我覺得山寨數碼相機挺好的,正規品牌800萬像素以上的數碼相機起碼要賣上千元,而山寨版的幾百元就能搞定。再說,現在一些正規品牌的數碼相機產品返修率也不低。”
記者在北京五棵松攝影器材城以及中關村海龍、鼎好等數碼產品集散地了解到,相比于山寨手機的遍地開花,山寨數碼相機目前仍處于“半地下”狀態,在實體店難覓蹤影。一位銷售人員稱:“因為山寨廠商沒辦法保障售后,出現質量問題就得由銷售商承擔,因此實體店都不會代理山寨數碼相機。”在國美、蘇寧、大中等大型電子賣場,山寨數碼相機更無立足之地。
而在淘寶、易趣、拍拍等多家較大型的網上商城中,山寨數碼相機卻是遍地開花。800萬像素的數碼相相售價360元、1000萬像素的售價499元、1200萬像素售價699元……這些被網友戲稱為“白菜價”的山寨數碼相機盡管都搭著“名門”的肩背,但是“身價”卻是嚴重縮水。
在淘寶網瀏覽時,一款名為Cool T10的數碼相機進入了記者的視線。這款相機不僅外觀上與索尼T70非常相似,而且名稱也極容易讓外行消費者混淆。更離譜的是,這款相機售價僅為669元,比原機型的市價便宜了上千元。
根據各網店提供的照片,記者發現,山寨數碼相機的機型超過20個,但基本都是偏中低端的“卡片數碼相機”,顏色以符合年輕人喜好的銀色、彩色為主,并且所有機型標示的參數都能跟原型相媲美,但價格卻不到原型機的1/3,大部分相機價格不會超過七百元。
而在產品標識方面,山寨數碼相機與山寨手機不同,不會直接使用佳能、尼康、索尼等名牌產品的標識,取而代之的是DC500、DC300之類的型號命名。
此外,一些網店還聲稱自己在中關村等電子賣場有實體店鋪。太平洋電腦城一位銷售品牌數碼相機的張姓工作人員表示:“網絡店鋪中所說的實體店鋪,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的,他們只是借用中關村某家電子實體商鋪的名稱和地址,實則與這家實體店鋪沒有任何關系。前幾天我們這里就發生了一起類似的事件,一位消費者在某家網站上花300元買的山寨數碼相機,根本達不到銷售時所承諾的功能,消費者根據網絡賣家提供的實體店地址就找上門來。而這家實體店根本就沒有開設網上店鋪,最終還報警處理。消費者只能說是拿300塊錢買了個玩具。”
質量低劣不可靠
山寨數碼相機除價格的優勢外,其性能方面可謂是缺陷百出。
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DC的三大核心硬件分別是感光器、鏡頭、影像處理器,而這三大硬件又恰恰都是山寨相機的硬傷。首先,山寨相機使用的都是低端CMOS感光器,和正規DC所使用的CCD感光器在成像品質上差距不小。其次,鏡頭就是相機的“眼睛”,是凝聚高端光學技術的產品,姑且不說山寨相機的鏡頭基本都不具備光學變焦能力,單說對焦速度和光通性,也絕對無法和光學大廠的鏡頭相比。再者,影像處理器是相機的“大腦”,更是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開發和升級,對后期轉換光線信號和改善成像品質至關重要,而山寨相機的處理器無疑都是比較初級的低端產品,在操作速度和數據處理上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在時下的山寨數碼相機中,雖然很多相機都標著1000萬像素、1200萬像素等吸引人的參數,是實際上這只是通過硬件插值實現的“高像素”。對于某些網站上出售的1200萬像素、售價不足300元的山寨版數碼相機,張先生解釋說:“這很明顯了,和真正的正品數碼相機不一樣,這里的1200萬像素不是感光元件所具有的真正像素,而是通過相機的軟件設置,把感光器的單位像素(也就是圖像的點距)放大,插值提高到那個數值,這和感光元件上的物理像素完全是兩碼事。其原理和手機照相機以及常見的廉價網絡攝像頭一樣,雜牌或者二線廠商為了突出自身產品所謂的‘性價比’,往往不會提到插值的概念,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兩百塊的‘千萬像素級別照相機或者攝像機’,這些都是不可信的,建議消費者還是選擇一些性價比較高的真正的正規廠商的相機。”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山寨數碼相機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主要外銷東南亞等地。國內市場上,2005年,一些山寨數碼相機曾經憑借電視購物涌入市場。但由于產品大多采用韓國的劣質芯片,成像效果差,集成度低,質量缺陷突出,終至偃旗息鼓。直到2007年一些臺系芯片商的加入,山寨數碼相機才慢慢復蘇,并有“東山再起”之勢。山寨機雖然在品質上不太可靠,但由于功能豐富,外觀新穎,價格低廉,還是吸引了不少低收入人群的青睞。
“三四百元絕不可能買到真正的‘高像素變焦’數碼相機。”北京蘇寧市場部經理徐正飛在看了各款山寨相機的報價后這樣說道,這樣的報價還不到正品的1/3,即便刨除“品牌附加值”的水分,成本也不可能低得這么離譜。同時,他還算了這么一筆賬:一個像素在800萬以上、帶光學變焦的數碼相機,僅鏡頭、液晶屏、感光元件等的成本就將近千元,三四百元連一個正規變焦鏡頭的成本都不夠,更不用說加上銷售、研發和售后等其他成本了。
點評:
真正購買數碼相機的消費者大都是中等收入家庭或者是對旅行和攝影有偏好的人。他們更多注重相機的成像品質。另外,國際相機廠商一直圍繞著成像質量做文章,類似索尼、尼康、佳能、松下等企業,在數碼相機的研發上從未離開過照相領域半步,他們不會特別關注數碼相機的拓展功能,相機就是相機。在成像技術上比山寨廠家始終保持著巨大的領先優勢,因此從購買者角度,選擇大廠商當然有優勢,山寨數碼相機的消費群主要還是低收入者。
目前,絕大部分山寨數碼相機并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便有牌子,也是根據消費者口味后期隨便貼上去的假品牌,售后無法得到保障呢。在網上店鋪中,賣家一般都會承諾1~3個月的無償保修,或1年的有償保修。這些沒有品牌的產品,單憑賣家的一口承諾,根本不可靠。很多虛擬的網店,出現售后糾紛時往往會拍拍屁股走人,再隨便起個名字重新張。這是山寨廠商找網絡代理渠道最脆弱的一環,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而不暢。
山寨產品雖然消費亮點是“價格便宜”,但“質量低劣”又是山寨產品無法祛除的頑疾。有了這些硬傷,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山寨相機始終一直沒有受到消費者特別青睞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