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蔣佩芳 發自上海
一年多的時間,團購網站就從一片繁榮進入行業冬天。
就在《每日經濟新聞》日前報道了 《逾八成哈根達斯券無法兌換 24券被指違約》后,又有多名商家告訴記者,24券等團購網站目前存在長時間拖欠貨款行為。在多次催款未果后,商家均對團購網站失去了信心,甚至還有商家表示今后不想再與任何團購網進行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24券等網站的相關負責人,但截至記者發稿時,上述團購網相關人員均未與記者聯系或回復。
業內人士黎軍(化名)表示,對于大多數的團購網站來講,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運營資金盡量能緊就緊,能拖一段就拖一段,拖欠商家款項無非就是想要壓縮資金,這在目前已是很普遍的情況。
商戶:付款時找不到業務員
一家廣東珠海的餐飲店老板陳明(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7月到10月該店與24券有過3次合作。由于24券之前合作時比較講信用,于是和他們繼續開展第4次合作,萬萬沒想到10月底的這次合作竟然出現嚴重拖欠款的問題。
“其實,24券珠海站在10月1日就已經撤掉,由于過來的業務員也是之前來談合作的,壓根就沒有防備,結果還蒙在鼓里繼續和24券合作。”陳明氣憤地介紹,既然24券要撤站,10月底就不該簽合同,就算簽了合同,在產品還未上線時,理應通知商家,而不是讓商家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繼續和他們合作。
陳明表示,產品一開團,就有2000多消費者團了相關產品。按照合同上的規定,11月6日應該支付60%的款項(即52000多元),而到了付款的時候,發現24券業務員已經無法聯系上,后又和24券總部通電話,24券總部均以各種理由多方推諉。
當時,店內已經接待團購消費者1800多人,實際消費已產生60000多元的費用,但24券仍未將錢打入賬戶,最后萬不得自己還向當地公安部門報了案。隨后,24券在11月17日將拖欠的52000多元錢打進賬戶,但實際消費的1萬多元仍舊沒有支付。
盡管合同未到期,他擔心24券這樣的狀況已不能支付之后實際產生的費用,于是不敢繼續接待已經團購并使用24券的消費者。
與陳明有著相同境遇的還有一位經營服飾產品的品牌商黃平(化名),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己將貨發給消費者之后,24券根本不按合同規定的時間結算貨款,在不斷追討后,24券才勉強結了其中的3筆款項,而剩余的近5萬元貨款,24券總是以“無法作主”回應。
除了24券,據一家商貿公司的吳波(化名)介紹,與自己有合作的部分團購網站也有拖欠貨款情況。
部分團購網“撤站不告知”
商戶們向 《每日經濟新聞》反映,國內很多團購網在操作上很混亂,已令他們失去繼續合作的信心。由于團購網和商家合作,大多是團購網自行訂立合作結款方式,一旦拖欠款,商家很難找到相關對接人。
業內人士黎軍表示,資金對于團購網而言如同沙漠里的水。團購網以各種理由拖欠款,無非就是積壓資金,而這個情況目前已經非常普遍。在拉手網(微博)IPO被阻后,團購網行業出現前所未有的難題:一場閃電戰竟然演變成一場持久戰,未來誰可以存活成了當務之急。
黎軍表示,為求局面穩定,很多團購網在實行戰略調整時均采取“撤站不告知”的方式,如果在開展業務的城市一下子撤站、撤頁面,立刻會招來當地市場的反應,消息一經傳出,影響極為惡劣。因此,某些團購網往往只能采取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就是繼續做原來的單子,但實際上在當地早已沒有基本服務人員;第二種做法就是把當地分站的頁面產品換成和食物相關的團購產品,而實際上該產品是全國性的團購,放在已撤點的分站團購頁面上,讓外界誤信這個站點還在,可繼續團購該分站東西。上述團購網之所以這樣做,無非就是自身運營資金出現困難,由于不知道可以撐多久,外部信心再無,那就很難再繼續下去。
就在截稿時,又有消費者向記者投訴稱,位于泰州市財富廣場A座21樓的24券泰州分站已于11月18日撤站,但24券仍在其網站分站頁面上繼續上線相關產品團購以蒙騙不知情的消費者。當消費者團購產品后到商戶進行消費時,遭到拒絕,原因是24券尚未結算商家相應款項。對此,記者尚未獲得24券方面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