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品卡內200多元的余額莫名其妙蒸發了,客服人員承認是被盜用,卻表示不管,這是不是侵權?”消費者馮女士氣憤地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在卓越亞馬遜網站購物的不愉快經歷。記者注意到,部分購物網站采用發放充值卡、消費卡的方式解決支付問題,可由于部分網站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務和監管措施,致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卻抬出“消費卡不記名”之類霸王條款作借口,拒絕為消費者主持公道。
記者了解到,在卓越亞馬遜購物可選擇貨到付款、網上銀行等方式支付,也可使用網站提供的有價“禮品卡 ”。禮品卡分為舊版和新版兩種,舊版為實物卡,卡上印有卡號和密碼兩組字符串,消費者選好商品后,輸入兩串字符就能用卡內金額抵扣所需支付錢款。去年下半年,該網站推出了新版禮品卡,卡為虛擬形式,只有一串充值號,消費者可輸入充值號將卡內全部金額充入自己的用戶賬號后使用;同時,舊版卡也必須將余額充入賬號再用。馮女士于2009年初收到朋友贈送的一張舊版禮品卡,她以購書為主。去年12月31日,她想起這張卡離規定的一年有效期沒幾天了,就趕緊上網選購了幾本書。但到了支付環節,卻無法將禮品卡內金額充入賬戶。為此,她撥打了網站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負責禮品卡方面問題的同事已下班,將在次日答復馮女士。可一直等到1月7日,網站方面依舊沒有給予答復。不得已,馮女士再次致電網站詢問,隨后,就發生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
接聽馮女士電話的客服人員問清了馮女士的禮品卡卡號,請馮女士稍等。半小時后,馮女士得到了這樣的答案:經過查詢,馮女士禮品卡內的金額已成功充值,但充入的是另一個賬號,請馮女士登錄新賬號消費,密碼沒變。由于不久前卓越亞馬遜發生過千元書標價25元的“烏龍事件”,馮女士以為這又是一次網絡系統故障,網站的系統自動生成了一個新的賬號,就用新賬號加自己的舊密碼去登錄,卻怎么也登錄不上。再致電,客服竟然告訴她,卡內余額已經用完了,時間就在她提供卡號請求查詢之后,所謂的新賬號分幾次購買了商品,收貨地址同為北京市朝陽區某處,收貨人姓名則各不相同。馮女士大驚,她人在上海,從未登錄過那個賬號,這些購買行為是誰在操作?那位客服表示同意馮女士的推論:那個被充值的賬號并非自動生成的新賬號,而是另一個用戶的,正是此用戶盜用了她的卡內余額。“為什么早不盜晚不盜,我把卡號提供給網站熱線查詢之后,被盜用了?網站得到了我的號碼,是真的用來查詢下落,還是‘不當心’泄露給第三方?”盡管馮女士有很多疑問,但網站方面表示,禮品卡不記名不掛失,無法再為馮女士提供幫助。
“難道消費者只能默認損失?如此霸王條款,以后誰還敢買卓越亞馬遜的禮品卡?”馮女士說。
專家表示,網站消費卡的出現向網絡交易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一新事物,有必要采取新的監管措施。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確認網站是否具備發放消費卡的資質。另一方面,網站也應當主動完善相關監管措施,包括引入電話銀行和網絡銀行使用的重要信息保護系統、完善電子消費卡的保密功能、加強員工培訓等,避免因服務不當給消費者造成新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