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6日電 (IT頻道 左盛丹) 36歲的蘋果公司正在經歷著中年危機。核心產品iPhone5頻現質量問題,公司對中國消費者與合作伙伴尊重不足,外界預期其產品的長期銷量不太樂觀。同時,三星[微博]、HTC[微博]等手機廠商對高端市場的虎視眈眈。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微博]表示,種種跡象表明,蘋果正在從一家偉大的公司轉變成優秀的公司。
產品危機:iPhone5陷多重“門”
iPhone5發布之后,“掉漆門”,“紫光門”,“地圖門”等等質量問題層出,近期更是爆出了“彎曲門”。
據《現代快報》報道,網友“keith512”在威鋒論壇發圖,稱自己坐到了新買的iPhone 5上,結果手機被坐彎了。這張彎曲的iPhone 5 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又有其他網友表示,自己的iPhone 5“也彎了”,并紛紛貼出自家iPhone 5的“彎曲照”。
蘋果官網稱,手機被坐彎的話不屬于免費保修范圍,需要到經銷商處進行檢測,然后付費維修,費用要視檢測情況來定。分析認為,一方面iPhone 5追求更輕更薄,采用了全鋁材質,相對較軟;另一方面,升級到4英寸屏幕后,在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長度增加,也增加了變形的可能。
有評論指出,作為喬布斯逝世后蘋果推出的首款手機,iPhone 5一直面臨各種質疑。此前的“掉漆門”顯示,邊角掉漆的情況屢見不鮮,黑色款尤其嚴重。許多果粉稱,沒有老喬的蘋果已經不再是質量上的“偏執狂”。
市場危機:視中國為傾銷市場
根據第三方調查的數據,iPhone5的整機成本只有1039元,但它在中國市場的售價最低也要5288元,比制造成本高了4倍多。且iPhone 5在中國的發售價比美國高出了23%。
來自《國家財經周刊》的分析認為,一直以來,蘋果從未給予中國消費者與合作伙伴足夠尊重,而是高高在上的將中國視為一個純粹的傾銷市場。
在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市場為蘋果貢獻了79億美元收入,占蘋果總體收入的22.6%,僅次于美國本土市場。即使如此,中國卻從不會是蘋果產品發售的首選之地,iPhone5在中國的發售時間也比美國晚了整整3個月,甚至沒有出現在第二輪發售的22個國家名單之中。
與此同時,蘋果從中國合作伙伴身上榨取每一滴利潤。在中國,蘋果共有8家零部件供應商,它們2012上半年的利潤總額只有1.54億美元。而同期蘋果為利潤204億美元。
iPhone對蘋果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個數字來體現,iPhone的營收利潤占蘋果總運營利潤的65%。這是神秘蘋果公司上的一個小缺口,外界完全可以通過iPhone的銷售情況來預估蘋果公司的真實現狀。
雖然蘋果公司稱行貨iPhone5首周銷量破200萬部。但同期花期銀行下調蘋果股票的評級,最主要的理由是他們并不看好未來 iPhone5 的銷售前景。在中國市場,搶購iPhone5的場景不再,外界對iPhone5在中國的長期銷量不太樂觀。供應鏈的消息也顯示,蘋果iPhone5的訂單量正在縮減。
項立剛在接受中新網IT頻道采訪時分析,iPhone5的銷售是部分勢頭的延續,中國移動[微博],中國聯通[微博]兩家運營商花了大量的資金做營銷,才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如果換成推廣別的產品,也能取得不錯的銷量。
生產危機: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
蘋果CEO蒂姆•庫克6日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打算把設在中國的部分產品生產線轉移回美國國內。從明年開始,該公司的部分Mac電腦將只在美國生產。為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蘋果準備投資1億多美元。
有分析認為,此次蘋果轉移生產線,有美國“再工業化”的大背景,但至少從短期來看,區區1億美元,更多是向白宮表達善意的政治舉措。而這,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美國“再工業化”的難度。
據統計,蘋果目前正式員工大致6 .3萬,美國本土4 .3萬人,海外2萬人。其他為蘋果產品設計、制造和組裝的約有70萬人,基本都在海外,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的工人。
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的就業的減少,是這個崗位的科技化不需要太多的人。美國在把產業向外轉移的同時,收獲的是知識產權等更高的價值。
有美國學者表示,iPhone的制造和組裝過程在產出價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設計和服務卻占了價值的大部分。他們認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制成品所包含的體力勞動是一種廉價商品,但將這些勞動轉變為具有高度設計和技術含量的產品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并不廉價。(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