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是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及農民個人籌集的用于保障農民看病住院報銷的資金。然而陜西省洋縣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竟采取偽造住院病歷及住院收費單據等手段,從醫療基金管理部門套取資金作為個人創收和醫院謀求發展的“捷徑”。這起事件給正在全國推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安全運行敲響了警鐘。
黑手伸向農民救命錢
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在全國推廣后,廣大農村群眾大病住院也能得到一定數額的補助,農村“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的現象得到緩解,農民有病開始積極治療。
然而,洋縣婦幼保健院卻沒有好好珍惜難得的機遇,反而將保障農民看病住院的“救命錢”當成了“唐僧肉”,偽造住院病歷和收費單據,套取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以增加個人和單位的收入。
記者調閱洋縣紀委的調查案卷時發現,這家婦幼保健院內科、外科、婦產科、財務科等多個科室的33名醫院職工參與了套取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他們偽造的住院患者收費單據從幾百元至數千元不等,其中有的科室虛構住院金額高達37309元。調查統計顯示,洋縣婦幼保健院的職工共偽造了86份假病歷和住院患者收費單據,總金額為38萬元,報銷了175266.68元。除了給提供合作醫療證和戶口本的農民每人200元至300元的免費藥品和每人100元的起付款之外,其余分別進入了醫院賬戶和各科室。各科室又按比例分成,作為工資和獎金發給了工作人員。
這家醫院的醫護人員介紹,通過偽造住院病歷,出具假的化驗報告單,以及虛構收費單據,一些本不在報銷范圍的普通門診患者變成了住院患者報銷范圍,經過醫院領導簽字,由醫院“合療辦”到縣上主管部門進行審核報銷。報銷的這些錢,由醫院和有關科室工作人員進行分成。
有的職工甚至以給農民200元免費藥品為誘惑,直接借用農村親戚或者同村農民的合作醫療證、戶口本編造假住院手續,將根本沒有到醫院看病的農民變成了花費數千元的住院患者。
主管部門如何交代?
記者日前在洋縣采訪時,有關部門正在針對這起套取“新農合”基金事件開會進行剖析和反思。
據洋縣紀委副書記陳天敏介紹,根據紀檢部門調查結果,縣委、縣政府決定對縣婦幼保健院院長劉興彬給予撤銷院長和支部書記職務處分,給予主管副院長梁寶善撤銷副院長職務處分,給予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主任馬俊杰行政警告處分,免去其合作醫療辦公室主任一職。同時,沒收縣婦幼保健院違規收入175266.68元,上繳財政后重新劃歸合作醫療基金賬戶。取消該院作為合作醫療定點醫院資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