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醫院利用密碼處方售藥已成了公開的秘密,由早先的無人能識別的“天書”,發展為無人能識別的“語言”:西醫大夫開處方時,盡量采用拉丁文撰寫;中醫大夫寫處方時,也會帶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代碼數字組合。而這些代碼數字組合根據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地區還有著不同的解讀,并沒有固定性。密碼處方就像病毒一樣在全國各地不同醫院有著不同的變種,究竟如何解讀,有何貓膩只有醫院自己知道。
記者來到消費者所反映的河北省霸州骨科醫院耳鼻喉科,以咽部不適為名看病,一位醫生給記者簡單地看了看喉部后說:“發炎了,給你開點藥吃吃就好,注意少吃辛辣食物。”隨即,他給記者開出處方,記者發現上面果然寫著奇怪的代碼。記者隨即詢問:“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奇怪的代碼和數字組合呢?開的到底是什么藥啊?”
該名醫生回答說:“這是為了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藥房的藥品從品質和價格上都是參差不齊的,而醫院通過質檢控制能夠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再者是為了醫生記憶方便,用代碼數字等方式可以免去很多處方煩瑣的書寫。”
記者問該醫生開的13號處方是什么藥,該醫生支支吾吾地說要去藥劑科詢問。記者又來到藥劑科詢問,藥劑科又說處方的問題去問醫生,并讓記者趕快先去交錢,這樣就可以拿藥了。“我們已經習慣這樣了!”身邊的一位患者嘆息著對記者說:“這是醫院防止患者拿著處方到外面的藥房購藥,而減少醫院的利潤。這種給處方設置密碼的招真是狠啊,不得不在醫院乖乖抓藥!”
誘因: 醫藥分離惹的禍?
隨后,記者又來到北京空軍總醫院院務辦公處,該院務負責人表示在他們醫院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現在大多醫院都實行了病歷處方電子化的模式,處方都是透明的,患者可以憑醫生的處方自行選擇在藥房或者醫院購買,醫院對此沒有規定。當然了,醫院也有自己自主研制的藥品,這只有在醫院才可以買到。”
而針對記者所說的現象,該負責人表示這是因為一些中小醫院在病歷處方電子化的管理上不完善,不統一,缺乏體制和管理的約束造成的。同時有些地區實行“藥方托管”之后,大大小小的平價便民藥房同醫院爭奪藥品市場,一些中小醫院競爭不過不得已出此下策。
隨后記者又來到位于北京蘇州街和回龍觀的兩家大藥房,隨機采訪了一些消費者。
“為什么不在醫院拿藥還要多此一舉跑到藥店來買藥呢?”
“當然是藥店便宜唄!”
“藥店方便,還實惠,有些小毛病沒必要去醫院費那事!藥店也有醫生咨詢的。”
顯然雨后春筍般的各大藥店的隆重開張,有些是平價店,醫保定點刷卡社區店,不管怎樣都讓廣大的患者實惠了不少,在醫院掛號看病,拿著處方就能來藥店買到相較于醫院價位低很多的同樣藥品,已經成為廣大患者的首選。
但“醫藥分離”真的是給廣大患者帶來福利了嗎?
當然沒有。日前密碼處方的出現,就是某些醫院借著處方權的名義,和藥店爭奪患者口袋的錢所想出的“肥水不外流”的狠招。
在提倡醫患透明的今天,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醫院和醫生去開密碼處方呢?顯然是背后巨大利益的驅使。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大幅度減少對公立醫院的財政撥款,使醫院走上了商業化經營之路。在財政撥款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允許通過這種渠道對衛生機構進行補償。在密碼處方的背后,涉及的是藥品進銷差價問題。有統計顯示,一般醫院總收入中,財政撥款等僅占5%,藥品收入約占48%,醫療服務收入約占47%。而醫院獲得這兩項收入,離不開醫師的積極參與。對于患者的用藥,醫師完全可以不開列入發改委降價目錄的藥品,而開出價格高得多的替代性藥品。這就是發改委多次強制性降低藥品價格,但患者似乎并沒有從醫院享受到真正的實惠的原因所在。
難道密碼處方的出現是醫務人員的錯?
自古以來,醫生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它的天職是救死扶傷,醫生們每天都有面臨人命關天的大事,稍有差錯就會產生嚴重后果,他們所承擔的風險和壓力遠比其他職業大。
憑心而論,絕大多數醫院和廣大醫務工作者就其本質來說不存在醫德醫風問題。事實上,現在大多數醫院也是在力所能及地為患者著想,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大多數的醫務人員也在盡心盡責為患者解除病痛。更多的時候,人們過分地放大了其黑暗的一面。
中國的醫療改革經過“藥品招標”、“藥房托管”模式之后,密碼處方這一社會現象的卷土重來的黑鍋,顯然不能完全背在醫生的身上,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
一位知情的醫生向記者表示,在目前的醫院體制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醫生的合法收入和醫生早年教育的投入、自身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工作所承擔的風險和壓力,還有自己的社會身份等,顯然是偏低的。面對這種狀況,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約束機制,缺乏足夠職業倫理約束的醫師,自然會造成一些不良現象的發生。
相關社會專家指出,有些醫院推行的這種密碼處方嚴格意義上講就是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患者連自己用什么藥都不清楚,又何談維護自己的權益?一旦用藥錯誤,這些“密碼”的設置還影響了醫療糾紛的調查取證。而社會上的零售藥房很難破譯那些奇怪的編碼,患者失去選擇權,被迫從醫院購買高價藥,構成了事實上的強制性消費,破壞了市場競爭的正常秩序,況且醫院藥品的價格從來就是醫院定的,從來就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很多患者都抱著無奈的態度不得不去接受這一事實。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患者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的原因所在,去了醫院就是挨定“刀子”了。
質疑:密碼處方何時絕跡?
據了解,衛生部新發布的《處方管理辦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該《辦法》中,其中第六條處方書寫應當符合下列規則:藥品名稱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名稱書寫,沒有中文名稱的可以使用規范的英文名稱書寫;醫療機構或者醫師、藥師不得自行編制藥品縮寫名稱或者使用代號;書寫藥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準確規范,藥品用法可用規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縮寫體書寫,但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因為密碼處方、“天書處方”的流行,讓患者吃盡了苦頭,那么衛生部出臺的《處方管理辦法》,是否能讓患者苦盡甘來?如果醫生能夠照此實施,許多問題自然能夠迎刃而解。醫生如果將處方開得明明白白,患者是滿意了,但是醫院也許卻要為此遭受損失。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密碼處方的問題,首先是抓好處方的管理,普及病歷和處方的電子化的管理,并做到電子化和紙介的統一。
同時,還應加強醫生的計算機水平,制止這種密碼處方的問題出現;第二,加強各個醫院的輿論監督,加大懲治力度,對于醫院出現的密碼處方問題嚴懲不貸。醫療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一定程度上的醫藥分離,讓醫院的診治服務和藥店的藥品市場流通各歸其位。杜絕醫院把服務與藥品經營捆在一起,就得大幅度提高醫院的服務費用,使其靠服務就足以維持生存。大幅度提高醫生的診治費用,讓醫生真正靠醫技吃飯,引入競爭機制,由市場來決定他的收入。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醫生真正為其服務對象著想,一心一意去治病,而不是想其他辦法增加收入。沒有醫院對藥品經營的壟斷,藥品流通領域才能實現自由競爭,藥價才能降下來,才能治標治本地杜絕密碼處方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