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國際知識產權中心”,使用已經終止的專利號當招牌……昨天,中消協曝光稱,陜西一家公司生產的所謂治療近視眼的“第E鏡”,多方面涉嫌虛假宣傳,呼吁消費者不要輕信。
據中消協相關人士介紹,他們接到內蒙古赤峰一位消費者的來信,該消費者稱,他在當地看到一種叫“學生第E鏡”的產品,聲稱可以治療近視眼,不知道真假,想咨詢一下。中消協稱,近期他們還不斷接到針對該產品的咨詢和投訴。
中消協調查發現,該產品又名“近視回歸鏡”,是陜西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在有關“第E鏡”的宣傳品上,隨處可見對其神奇效果的表述,“第E鏡”宣傳頁上還羅列了多位被其“治愈的顧客”。
中消協表示,由于“第E鏡”宣傳有大量違規內容,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已先后受到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工商局永外分局、江西省南昌市知識產權局等部門的處罰。國家藥監局此前發布的違法醫療器械廣告公告匯總中,“第E鏡”也位列其中。
中消協表示,“第E鏡”宣稱擁有“國際知識產權中心”頒發的證書,而“國際知識產權中心”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在“第E鏡”的許多宣傳資料及其網站上,均宣稱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但該證書的實用新型名稱是“近視回歸鏡”,而且該專利在2002年12月因未繳足費用被終止。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第E鏡”為陜西奧通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北京海艾施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榮譽出品。昨天,北京海艾施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小俊稱,他們公司負責該產品的營銷。對于中消協的說法,劉小俊稱,他們已經進行了整改,“專利”也已經續費。
在 “第E鏡”網站上,仍然有“經過三年臨床驗證,證明科學安全有效”、“三年多來,無償援助6000名近視學子,幫助100多萬近視青少年保護眼睛,恢復視力”等內容。上面還有“華師一附初二學生劉敏”等患者的情況。對于這些問題,劉小俊稱他不清楚,需要了解后才能給記者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