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國藥上市遭負面新聞 重資本輕業務引質疑
大喜的日子竟然遭遇“砸場子”
晚報記者 程績 報道 制圖 任萍
5月7日,同仁堂國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14.8%,沒想到的是,大喜的日子竟然遭遇“砸場子”,同一天,香港衛生署在其官方網站發布公告稱,一批同仁堂“健體五補丸”被檢測出水銀(汞)含量超出上限標準約5倍,已責令產品經銷商進行回收。
目前,同仁堂依然在對事件進行調查,初步判斷所查藥品不是來自同仁堂科技公司,因為同仁堂科技公司沒有生產過批次編號1033946的健體五補丸藥品。
被查藥品遭強制回收
香港衛生署表示,被要求回收的中成藥,是持牌中成藥批發商北京同仁堂香港藥業管理有限公司所生產的“同仁堂健體五補丸”,注冊編號為HKP-08760,因為該批次的水銀含量被發現超出上限標準,其樣本在政府化驗所驗出水銀超標5倍。根據初步調查,上述有關中成藥在內地制造,經同仁堂進口至香港銷售。該中成藥用于成人調理身體,但其成分不應含有水銀。
據了解,急性水銀中毒可引致口部發炎,長期攝入水銀,更會引致神經系統和腎臟受損。香港衛生署表示,至今還沒有接到有人服用該中成藥后感到不適的報告,但調查仍在進行中,并呼吁市民立即停用上述中成藥。
而去年底,國家藥典委員會在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基礎上,發布了有關中藥重金屬、農殘、黃曲霉毒素等物質的限量標準草案,公示截止日期為今年4月24日。
根據該草案和《中國藥典》附錄中規定,“除礦物、動物、海洋類以外的中藥材中,汞不得過1mg/kg。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由同仁堂科技分拆的同仁堂國藥(08138.HK)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14.8%,創下“開門紅”,以6.53港元報收。其主營所包括同仁堂“王藥”的安宮牛黃等產品,市場前景被廣泛看好。 5月8日,A股市場上,同仁堂國藥并未受到負面因素影響,繼續續維持強勢。
同仁堂稱未生產該品
據媒體報道,事件發生后,同仁堂高管已趕赴香港,配合展開調查。 7日下午,針對此事的最新進展,同仁堂股份董秘賈澤濤對媒體記者做出回應,“香港衛生署公布的這個批號確定不是同仁堂科技生產的,有沒有假藥的可能現在還不好定論。 ”但她也承認,同仁堂確實曾經生產過“健體五補丸”這一品種。公司的主動撇清讓這一同仁堂藥品超標事件蒙上 “烏龍”的色彩。
事實上,這并不是同仁堂第一次身陷“質量門”。今年初,該公司連續被踢爆兩起質量問題。就在上個月,天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2012年下半年基本藥物品種藥品抽檢結果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的地黃被檢出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項目不合格。而今年1月,北京同仁堂總統牌破壁蜂花粉片,已經被爆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甘露醇,以使食品達到藥品的功效,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而這并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對于同仁堂的屢屢中招,除企業自身監管問題外,中醫專家表示,目前由于中國一些中藥材產地受環境污染影響,例如受水銀等重金屬污染,也可能使藥材藥性發生變化。因此,專家建議中藥應先做毒理分析,但目前中國中醫藥管理局對此還沒有詳細的規劃。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香港和內地的中成藥監測標準存在差異。據了解,內地的中成藥重金屬監測標準主要參照《中國藥典》,而香港的重金屬監測標準則以香港現行的《中醫藥條例》為主,相對來說,后者標準更加嚴格。
“絕非自產”從何而來
令人疑惑的是,根據香港衛生署網站公布的涉汞產品圖片,健體五補丸標注的制造商是同仁堂科技,總經銷商系北京同仁堂香港藥業管理有限公司。而據媒體報道,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數據中心并未查詢到 “健體五補丸”相關結果,這與香港衛生署公開信息,“初步調查發現,有關中成藥于內地制造,經同仁堂進口香港以作銷售”并不吻合。
更值得玩味的是同仁堂科技方面的回應,據稱,該批次產品并非由其實際生產,對于具體生產方正在內部調查,尚無定論。然而,同仁堂科技方面又堅稱健體五補丸長期由其生產,該回收批次卻恰巧不是由其生產,因此,實際生產方如今仍是個謎。
此外,同仁堂國藥與同仁堂香港藥業的海外代理權的變動也值得關注。健體五補丸并未在中國內地注冊備案,而是在中國香港地區注冊。作為高端保健品,其主要成分為黃芪、冬蟲草、鹿茸、銀耳和人參五味藥材。
“冬蟲夏草這味名貴藥材摻假的可能頗大,一些不法商販為了給藥材增重就會刻意往其中參雜水銀。一些投資者將此次原料管控的紕漏推至全公司層面,或許背后有著做空集團的身影。 ”分析人士指出。
本身隸屬于國藥集團旗下的同仁堂集團與同仁堂二級集團的層層業務分配、國內外市場銷售代理體系的變更都讓追查這一批次問題產品的行動牽出多個方向的線頭。
同仁堂剝離出來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后者就在近日剛剛再度將其旗下的同仁堂國藥進行剝離,同仁堂本體及其“子公司”、“孫公司”同時在兩地資本市場上募資。同仁堂科技及同仁堂國藥同在龐大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而今次出事的同仁堂香港藥業則系同仁堂集團持股25%,合作方香港藥業持股75%。
在中國內地以外的海外市場(包括中國港澳臺地區)銷售,同仁堂香港藥業與同仁堂國藥二者的實際控制情況不甚明晰。國藥控股(01099.HK)上市后,公司計劃將海外銷售的藥品收回代理及銷售權,由其統一掌控,諸如旗下同仁堂參股的同仁堂香港藥業的代理本應在其合同到期后進行中止合作。
然而根據此前國藥控股公布的消息顯示,同仁堂已與香港藥業續簽了合約,為期十年。同仁堂證券事務部對外表示,目前很多事情還不清楚。
側重資本運作被質疑
與此同時,作為同仁堂科技的優質資產,同仁堂國藥此次分拆,卻以每股3.04港元“保守”招股,引發資本追捧。 “這樣可能導致同仁堂更側重資本運作,而忽略企業業務層面管理。 ”北大縱橫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對記者表示。
同仁堂國藥從同仁堂科技分拆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已是“同仁堂系”第三家上市公司。此前,“同仁堂系”已經有兩家上市公司,分別是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
開盤首日,同仁堂國藥股價高觸7.19港元,收盤6.53港元,較發行價3.04港元足足翻了一倍有余。實際上,同仁堂國藥此次低廉的發行價也被業內質疑涉嫌集團內部利益輸送。
同仁堂國藥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共發售新股2億股,其中1億股供持有同仁堂科技的符合資格股東優先認購,每股發行價3.04港元,發售完成后,同仁堂股份及同仁堂科技在同仁堂國藥中所持股權將分別為35.18%及39.82%。
對于同仁堂每股3.04港元,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同仁堂國藥的價值很可能被低估。
一位醫藥行業某資深人士對記者直言,從同仁堂國藥在2012年10月終止國內銷售的情況看,扣除業務調整因素后按持續經營業務估算,3.04港元的招股價,對應2012年業績,只相當于18-21倍的PE,其實,按2013年5月7日同仁堂科技25.5港元的收盤價計算,母公司同仁堂科技對應的PE約為36倍。 “很明顯同仁堂國藥的發行價被低估過低,對于優先參與配股的股東不免有利益輸送之嫌。 ”
隨后,同仁堂相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持有同仁堂科技股份的同仁堂股份、同仁堂集團及同仁堂科技的高管全部在此次優先發售中放棄認購,而上述這些預留股份將重新分配給其他符合資格股東。 5月10日,記者在同仁堂外宣負責人處證實了該消息。
“同仁堂放出消息的用意是為了平息輿論。”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界人士對記者分析稱,同仁堂讓高管“被放棄”做法真是“一箭雙雕”,即撇清了同仁堂國藥的利益輸送,又給二級市場較低廉的股價,或許是同仁堂國藥上市前為博得投資者青睞的資本運作手段。
眾所周知,同仁堂A已多次被拆分,不免被投資者指責其存在圈錢的嫌疑。
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從同仁堂A剝離,同仁堂科技依靠同仁堂老字號招牌,頗受投資者關注,當年業績暴增。
從首次兩上市公司合并報表了解到,當年,同仁堂A實現盈利2億多元。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分拆上市一直是嘗到甜頭的同仁堂慣用的策略,同仁堂更專注于資本層面的運作而忽略業務層面的管理,如果業務層面不能為同仁堂提供更多的支撐,這種分拆上市的確有圈錢的嫌疑。
同仁堂科技是同仁堂A公司海外發展的主要渠道,而被拆分的同仁堂國藥是其中的優質資產之一。對此,有業內人士預言,海外業務是同仁堂科技增長的重要引擎,若分拆成功,同仁堂科技或將失去很大一塊有較好業績的業務板塊,其預期值也將受到影響。5月7日,受同仁堂國藥上市影響,同仁堂科技下跌1.55%至25.45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