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又鬧出塑化劑風波。
近期臺灣商業周刊報道部分牛奶含避孕藥、塑化劑等違規成分。根據調查檢測,中國臺灣市場的六成鮮奶都殘留抗生素等來自乳牛的治療用藥,包括抗憂郁劑、避孕藥、止痛劑、塑化劑等。
11月23日,臺灣“食藥署”表示,該媒體遞交的檢驗報告有4處不足,有缺失部分要求商業周刊11月25日補齊。盡管消息未坐實,但相關品牌已受影響。其中,統一、味全等知名品牌中槍。
11月25日上午,記者走訪了上海部分超市,未發現統一相關乳制品,而味全活性乳酸菌、優酪乳等產品則正常銷售。聯華超市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于該品牌產品在臺灣曝出的負面事件,并不知情。目前沒有接到廠家或相關部門要求下架味全相關產品的通知。
或影響大陸銷量
記者在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的官網上看到,最新聲明稱,臺灣“農委會”指出報道的檢測采用非定量方式,所驗結果都是藥物在代謝過程的產物,直接判定為藥物殘留,恐有失嚴謹,需待進一步確認。11月24日,《國際金融報》致電上述企業相關人士了解最新情況,但截至發稿,尚未有確切回應。
記者了解到,上述檢測是由臺灣檢測權威、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陳良宇牽頭,并于11月12日對市售乳品的脂溶性物質進行分析。據報道,樣本是由陳良宇的助理到超商挑選市售熱門的5款鮮乳和4款調味乳。分析結果顯示,所有的樣本均含抗生素、塑化劑;統一和光泉的產品被驗出含有人工雌激素與避孕藥的代謝物。
事實上,此次事件曝光后,統一企業、味全食品均“第一時間”發聲。統一方面表示,公司產品經過抗生物質、磺胺劑、抗生素等項目檢測,確認合格后,才會投入生產制造。杭州味全聲明稱,當生奶進廠時,公司經過抗生素、農殘、獸殘、激素等項目的檢測,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質檢部門定期對公司原料奶及成品進行抽檢,檢測結果均合格。
盡管統一企業大陸相關負責人表示,統一品牌在大陸并不生產銷售乳品。但在龍騰資本董事總經理周璐看來,消費者和渠道商的防范意識,將會嚴重影響統一在大陸的銷量,并進而影響其在飲料市場的地位。
應納入監管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事實上,11月13日,相關媒體報道稱,曾分別于今年10月和11月送檢了多款泡面油包,發現油包中存在銅、鉛、砷、汞等重金屬。送檢的產品包括臺灣人喜愛的“維力炸醬面醬料罐”、從家樂福采購的“康師傅香辣牛肉面”、統一肉臊以及韓國辛拉面等。其中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醬包的含銅及鉛量最高,含砷量最高的則是韓國辛拉面。
不過,國家食藥總局11月20日發布消息稱,近日對“康師傅”“統一”等國內七品牌方便面調料包抽檢顯示,鉛、砷等重金屬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并未超標。
周璐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多年前,化工原料塑化劑就被一些廠商用來替代棕櫚油,并在臺灣用作“起云劑”,不僅是乳制品行業,飲料同樣如此。記者注意到,2011年,臺灣引發了一場重大的“塑化劑風波”,且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臺灣幾乎所有食品廠商均被卷入其中。當時,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臺灣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產品名單”上,問題企業就高達300多家,涉事產品甚至有800多種。其中,臺灣食品巨頭統一企業集團,有多款飲料產品上榜。
周璐表示,塑化劑多年來一直被廣泛使用到食品、藥品中,可謂“翻版三聚氰胺”。由于塑化劑并非食品添加劑,所以在日常對食品的檢測中并不包含該項目。“目前,中國大陸還沒有出臺具體的控制塑化劑的規范標準,所以給很多企業鉆了空子。”周璐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擴大對食品和藥品類的檢測范圍,并將塑化劑納入日常監管和抽查檢測中,加大監控。(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