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肛腸醫院”究竟是啥樣?——部分消費者反映北京東大肛腸醫院問題的記者調查
新華網北京9月5日專電(記者 周寧、李興文、周婷玉)“就在遞給醫生掛號單的同時,連褲子都沒脫、患處都沒看即被告知先去做灌腸。”“就在屁股被打麻藥的一瞬間,才發現主刀大夫不是廣告里那位‘名醫’。”“就在手術‘實施切割’的那一刻,才知道醫生所謂的‘無痛’其實是‘嗷嗷大叫’。”……
“治痔瘡,到東大”,這句到處都能聽到的廣告詞,讓患者趨之若鶩。然而,近期不少消費者向新華社記者反映北京東大肛腸醫院“廣告虛假”和“過度治療”的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廣告粉飾出“最好的肛腸醫院”
“最好的肛腸醫院”“手術無痛、一秒完成、隨治隨走”“無需開刀、杜絕復發”……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甚至公共廁所、電線桿,鋪天蓋地的廣告讓不少患者覺得“‘東大’很權威、很放心。”
北京東大肛腸醫院官方網站顯示:“該院是北京朝陽區衛生局下屬的唯一一家肛腸疾病專科醫院……據調查,93%的肛腸病患者認為‘東大’是北京最好的肛腸醫院。”然而,北京朝陽區衛生局醫政科科長楊紅艷說:“該院從來就不是我局下屬的專科醫院,而是營利性民營醫院。”當被問到“93%”這一調查數據從何而來時,該院院長趙令玉竟無言以對。經記者核實,該院在2008年就因發布變相廣告而受到處罰。
據趙令玉介紹,他們聘請的醫生主要是知名公立醫院的退休老專家。“簡歷都仔細核實過,沒問題。”記者隨機調取該院肛腸科主任“張XX”的簡歷顯示:“……曾先后在北京二龍路醫院、宣武醫院工作……”然而,這兩家醫院都明確表示“查無此人,也從未在我院工作過”。
“東大”稱,曾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評為“3·15全國放心消費醫療聯盟單位”榮譽稱號。然而,該基金會負責人劉豐說:“這根本就不是‘榮譽’,而是我會免費發給各醫療單位的消費者投訴監督平臺,‘東大’嚴重誤導消費者,我們已通知其立即撤下標牌。”
誘惑的廣告還遠不止這些。北京患者余先生最后悔輕信所謂“美國技術、微創無痛”的宣傳。他說,該院的痔瘡手術疼得他又動又叫,與他以往在其他醫院所做的傳統手術沒有區別。據記者了解,所謂“PPH術”“COOK槍”等國外療法在國內三甲醫院早已普遍使用。
“讓你花個底兒掉才放你走”
來自山東德州的患者張先生向記者攤開一摞收費單,累計5000多元,這是今年8月他在“東大”看病僅兩天的開銷。
“‘東大’的大夫說我患混合痔,‘非常嚴重,必須立即手術’。在得到花5000元能基本治愈的答復后,我同意手術。”張回憶說,術后才知道,除了這5000元,還必須治療7天,每天900元。“我這才感覺上當了,于是轉院治療……”
患者余先生反映:“‘東大’給我的診斷結果是‘嚴重肛瘺并伴有痔瘡’,而北京二龍路醫院的診斷結果卻是‘肛瘺并不嚴重,原先的痔瘡手術沒做干凈’……”
在記者采訪的患者中,不少人都花費一兩萬元,最高達4萬多元。他們普遍反映,“東大”一般先說醫術和儀器能根治疾病,之后用“病情嚴重”等“忽悠”患者做檢查、做手術。為“留住”患者,病人還能先做手術再交錢或者和醫生“砍價”。而一旦開刀留下傷口,患者就不得不承擔昂貴的后續治療費用。“從掛號、灌腸、驗血、腸鏡到手術、輸液、紅光、霧化,讓你花個底兒掉才放你走”。
為進一步了解實情,記者8月26日在“東大”門口經患者徐先生同意陪他看病。就在徐邊闡述病情邊向接診的蘇大夫遞掛號單時,蘇已為其開好260元的灌腸收費單。徐的病友在一旁提醒:“能否脫了褲子先看患處再說?”蘇回答:“不用,做完一齊看……”
徐是低保戶,覺得灌腸費太貴,于當日下午轉院到解放軍305醫院就診,普外科主任醫師張大夫在為其指檢后作出診斷:“普通痔瘡,在藥店買點痔瘡膏抹抹即可。”當聽說徐上午在其他醫院被要求灌腸、手術時,張大夫說:“你逃過一劫!”
北京二龍路醫院紀委書記、醫務科科長朱鋼對記者說,從“東大”等民營肛腸醫院到該院轉診的“半截兒”患者逐年增多。在他所治療的病人中,術后轉診患者占近10%,術前的多達一半。“我院的很多大夫說,到這里‘做衣服’的少了、‘改衣服’的多了,反倒把我們的技術給練精了。”
令人驚訝的醫療內幕
一位曾受聘于某民營肛腸醫院的老專家向記者透露,這幾年患者對“東大”的投訴越來越多,背后的投資人便另起爐灶,在全國各地開辦了多家肛腸醫院。
“醫院里,每位外聘大夫都配有醫助,她們是老板的‘小奸細’。大夫開什么藥?手術開多少錢?能否把輕病說成重病、把重病說成癌變逼患者開刀?老板一清二楚。”老專家講著自己的受聘經歷,“因為不會忽悠,一些‘能說會道’的年輕醫生代我出診,我只掛名,整天呆在VIP房間喝茶、看報、看電視。”
“一旦醫院遭遇糾紛,我立刻變成‘救火隊長’。”老專家舉例說,“好幾次,病人的屁股都被打了麻藥才發現主刀醫生不是廣告中的‘名醫’,吵著投訴。這時我馬上得進行‘救場’手術以解決糾紛。”
老專家說,醫院各診室每周都要根據收益“大排隊”,收益越高,坐堂大夫獎金越多。“醫生的一舉一動都貼著‘錢’的標簽,我剛去三天就后悔不該來,最后毅然辭職。”
當記者把這些“內幕”告訴趙令玉院長時,他嘆氣道:“請理解我們的苦衷,民營醫院始終在夾縫中生存。”
“廣告花銷是大頭;醫院門診樓是租的,月租金60萬元;為員工租的10多套住房年租金60萬元;民營醫院每年上繳25%的企業所得稅;醫療器械自己買、醫生自己聘、工資自己發……”趙令玉說,“這些運營成本,公立醫院從不發愁,而對民營醫院來說是命根兒,沒成本意識和經營分析,我們怎么生存?”
記者問:“如何平衡‘過度治療’與‘成本意識’?”趙令玉苦笑著回答:“我是醫院管理者,左手是老板的利益,右手是患者的利益,誰都得罪不起,太不容易了!”
民營醫院發展:行業自律與政策放開須并行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會長于宗河認為,近年來,民營醫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其中也有不少因迫于資金壓力,把“轟炸式”廣告當作“救命稻草”。“廣告做得越響,質量反而越差”,患者成了犧牲品,醫院牌子毀掉,行業聲譽驟降。
“有些民營醫院之所以淪落為‘神仙醫院’‘廣告醫院’,原因有三。”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分析說,一是管理不規范,規范化經營、誠信建院的意識不強;二是人才匱乏、技術隊伍不穩定;三是稅負過重。
殷大奎等專家認為,民營醫院已成為公立醫院的有益補充,但醫療服務不是簡單的商品,完全依靠市場競爭就會出問題。民營醫院要贏得患者認可,首先要嚴格依法執業,強化誠信意識,改變“包治百病”的印象。相關部門也必須加強行業監管,對患者反映強烈的醫院進行全面徹底的清理整頓。
衛生部醫管司回復記者表示:“我部正起草有關規定,將明確衛生行政部門對民營醫院醫療質量的監管責任,以切實規范其診療活動和執業行為。”
“相關部門可借鑒別國管理私營醫院的經驗,在醫保定點資格、稅收等方面對其給予政策扶持。”于宗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