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
——奢侈品?消費品?投資品?
與全城熱戀鉆石商場位于同一大廈的另外一家品牌珠寶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經常會有顧客拿著從全城熱戀帶過來的鉆石報價單來店里看鉆石,也有一些顧客會質疑為何價格要比報價單顯示的“成本價”高出那么多。
“鉆石是一種奢侈品,不能只考慮其物質成本,就像您花幾萬塊買了一個LV的包包,您會在意它的皮子和拉鎖究竟值多少錢嗎?”銷售員告訴記者。
根據消費者的認可度,在國內鉆石市場上,主流的鉆石品牌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國際一線珠寶品牌,如卡地亞(Cartier)、蒂芬尼(Tiffany & CO)等;其次則是知名華人珠寶品牌,大多來自于香港,如周大福、周生生等;第三層次則是一些國內的知名品牌,如戴夢得、瑞恩等。
“珠寶是不能單純從材料成本去衡量它的價值的,品牌、設計、整體美感都是非常關鍵的要素。”香港某著名珠寶品牌的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他并不愿意具名點評一些平價珠寶賣場,“珠寶需求是多樣的,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偏好側重。”
“我們無需去討論某個品牌因為其品牌魅力而溢價百分之幾十是否合理,只要消費者認可就是合理的,但是消費者有權知道我究竟為這個品牌花掉了多少錢。這也是我們公布報價單的目的之一。”萬子紅說。
從根本來說,傳統鉆石銷售模式的形成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鉆石與中國普通消費者的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的,所以銷售商只能用高加價率來維持正常運行,所以“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也就成了慣例。
但是,今天的情況早已今非昔比。2010年,中國內地鉆石市場的消費增長率超過20%,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鉆石消費國家。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預計,2011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鉆石市場。
今天,購買鉆石早已不是“一生一次”的奢望,而只是一種正常的消費活動而已,這就給量販的“量”提供了保證。特別是隨著CPI的高企,有不少人開始將購買鉆石作為一種“投資”,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現在購買裸鉆的消費者比例越來越高,而且不少都是投資目的,特別是1克拉以上具有保值升值潛力的鉆石更是越來越受歡迎。”萬子紅說,“去年全年,鉆石價格上漲了30%左右,但是今年前四個月,就已經調價兩次,漲幅近20%。即使最近金價、銀價都在回落,鉆石都依然堅挺。”
“不過,所謂的品牌溢價是沒有辦法升值的,如果你以成本價三倍的價格購買鉆石,那恐怕要等很多年才會升值。”他說。
鉆石分級
目前全世界最為主流的鉆石評價標準是由美國寶石學院創立的“4C標準”,即主要由四個維度來衡量一顆鉆石的品質:重量(CARAT)、凈度(CLARITY)、色澤(COLOUR)和切工(CUT)。
鉆石凈度共有11個級別;鉆石的顏色共有11個級別;鉆石的切工從高到低分為Excellent(特優)、Very good(優)、Good(ac良好)、Fair(尚可)和Poor(差)五個等級。
每一顆經過GIA認證的鉆石都會配有一張證書,并從四個維度注明鉆石的大小和等級。
我國也有自己的“鉆石分級國家標準”,即1997年頒布的珠寶玉石國家標準。評判的標準同樣是重量、凈度、色澤和切工四個維度,只不過具體分級方式個別略有不同,根據這一標準,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出具的證書俗稱NGTC“國檢”證書。
一顆鉆石的最終價格則是四個維度的綜合結果,所以同樣是一克拉的鉆石,可能有一百多個價格。只看“克拉數”是很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