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協法律顧問建議:引入公益訴訟制度解決消費者“忍氣吞聲”問題
本報記者 向楠 實習生 蒙茜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張芳(化名)最近覺得“很受傷”,因為一直以來她在外吃飯的首選是味千拉面。“我就是沖著味千宣傳的高鈣營養才去的,誰知他們號稱純豬骨熬制的湯底,實際上卻是由像方便面調料一樣的湯粉勾兌的,這不是明擺著欺騙消費者嗎?”
近日,知名餐飲企業味千拉面被曝虛假宣傳,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不只是味千拉面,其他商家虛假宣傳的行為也比比皆是。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75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1%的人確認自己在日常消費中經常遇到虛假宣傳的商家。
哪類商品虛假宣傳最多
在張芳看來,目前虛假宣傳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難道不夸大商品功用就賣不出去嗎?”她舉例,有些減肥茶被宣傳成“具有快速解決便秘、口臭、青春痘、色斑、皺紋增多、面色晦暗、脫發白發、肥胖”等問題的“靈丹妙藥”,可是她的一位朋友在喝了很長時間后,并未達到宣傳中的效果。
“不可否認,商品宣傳難免會有一些誘導、夸大的描述,但宣傳一定要尊重基本事實,不能通過以次充好或無中生有等方式來欺騙消費者。”張芳說。
對于當前虛假宣傳泛濫,河南鄭州某公司員工劉先生深有感觸:樓盤前明明只有一條臭水溝,開發商卻敢說成清水河畔;國內小工廠生產的普通家具,商家敢說成意大利原裝進口的珍貴木材家具;用醋精勾兌而成的食用醋,被商家冠以老陳醋的名號……“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我們還能相信誰?”
哪類商品虛假宣傳最多?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藥品、保健品(92.3%);食品、餐飲(80.8%);化妝品、保養品(80.4%)。接下來依次為:教育、培訓(65.0%);房地產(64.3%);家具(56.1%);電氣(43.9%);汽車(29.8%)等。
誰對保證商品質量與宣傳真實性負有主要責任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如違反上述規定,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既然已有相關法律存在,為何虛假宣傳仍泛濫成災?調查中,受訪者給出的首要原因是“處罰太輕,虛假宣傳成本低”(83.5%),其次是“政府監管跟不上”(82.7%),排在第三位的是“巨大經濟利益驅使”(81.3%)。
其他原因還有:社會風氣差,全社會作假之風泛濫(70.5%);商家缺乏自律(55.9%);消費者追求“概念”消費,虛假宣傳有市場(39.8%)等。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法律顧問、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律師指出,虛假宣傳之所以日益泛濫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商家缺乏自律,不誠信經營現象增多;其次是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處罰力度不夠,一般的處罰很難引起相關經營者的警醒。
民意中國網網友王先生認為,虛假宣傳泛濫與消費者自身也有一定關系。由于許多消費者辨別能力不強,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新奇概念消費,才導致他們屢屢上當受騙。
對此,邱寶昌表示不能認同。他說,面對眾多商品,消費者不可能也不必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鑒別真偽優劣。老百姓消費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傻瓜消費”。保證商品質量與宣傳的真實性,主要是商家和監管部門的責任。
消費者怎樣才能不“忍氣吞聲”
張芳雖然知道自己上了味千拉面虛假宣傳的當,但她還是沒有用投訴、訴訟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一碗面也就20多元,如果到法院起訴的話,時間和精力成本遠不止這些,誰會去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呢?”
調查顯示,面對商家虛假宣傳時,選擇“起訴商家、要求賠償”的人只占4.8%;選擇“向有關部門投訴”的人占14.2%;選擇“與對方理論”的人占13.5%。24.2%的人選擇“大事化小、忍氣吞聲”。
邱寶昌說,解決消費者“忍氣吞聲”的問題,需要引入公益訴訟制度,讓一個組織代表眾多權益被侵害的消費者進行訴訟。到那時,商家的違法成本就不再是在面對單個消費者時的幾十元了,而是成千上萬個幾十元,面對如此巨大的違法成本,商家肯定不敢再輕易欺騙消費者。另外,還有必要建立商家信用記錄,把有虛假宣傳前科的商家列入信用黑名單,并公之于眾。
華中科技大學公關與廣告研究所所長陳先紅教授指出,品牌真正的價值,在于取得消費者的認可與信任。如果只靠欺騙與作假,任何品牌都難以真正取得成功。所以在經營中,商家首先應誠信、自律,杜絕虛假宣傳,認真維護自身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與信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41.6%的人表示,自己不會再購買或消費有虛假宣傳前科的商品或服務;48.1%的人支持消費者用腳投票,讓虛假宣傳的商品沒有市場。
自從“骨湯門”事件被曝光后,許多媒體報道,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味千拉面的股價跌幅已超過40%,公司總市值已縮水近76.3億港元。
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評論說,這才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力量。對于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商家,消費者就應該聯合起來堅決抵制。
如何才能遏制虛假宣傳之風?受訪者給出的建議分別是:加大懲罰力度(84.7%);完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77.9%);建立商家誠信記錄,并向社會公布(74.4%);商家要有自律意識(37.4%);消費者需增強鑒別能力(36.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