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養豬道路上越來越多大型企業集團加入,成為一道獨特景觀。前幾年有高盛、網易、泰國正大集團養豬,今年又有房地產企業美林基業,投資機構聯想投資、九洲投資等一串串看似與豬搭不上關系的企業,出現在養豬名單中,而與農村散戶相比,他們的資金實力雄厚,投入資金動輒上億元。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迷上了當豬倌?早期加入養豬行業的企業又是否獲得了回報?大量外來密集資金加入傳統的養豬行業,會對豬肉市場帶來什么影響?
跨界養豬
房企、投資機構湊熱鬧
曾經是藥老板的瀘州敘永人楊炳秋2006年下半年開始飼養生豬。2007年,隨著肉價上漲,嘗到養豬甜頭的楊炳秋,正式轉行進入養豬業。現在,他已成立了生態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成員已有100多家了”。
不僅楊炳秋這樣的小老板,許多大企業也開始爭當豬倌。近一年時間里,有10家左右的企業宣布進入養豬行列,其中甚至包括房地產企業、投資機構等。
南京富騰地產董事長程君玲創辦了富騰農康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南京最大規模的養豬企業之一。廣州開發商美林基業副總裁劉遠德在今年7月也表示,將投資1.5億建廣州最大單體養豬場。
同樣在7月,聯想投資、九洲投資注資成立江蘇常州市立華畜禽有限公司,計劃到2015年新建養雞、養鵝、養豬一體化公司8~10家。
利潤22%
為啥散戶還不愿養了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愿意來養豬?楊炳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豬從仔豬到屠宰,大概需要7個月的時間,目前每頭豬養殖成本1300元左右,批發價1800元左右,一頭豬可以賺400多元,利潤率約22%。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大型企業進入養豬行業的同時,許多養豬散戶卻選擇退出市場。主要原因是,“豬周期”近年來頻繁出現,散戶養殖的弊端開始顯現,肉價暴漲時一哄而上,肉價跌時揮淚殺豬。
農業部曾對全國20個生豬主產省調研,2007年7月散養農戶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20.5%,規模養豬場生豬存欄同比增加7.3%,散養戶在波動中快速退出成為一個主要特征,這也給大型企業轉行當豬倌騰出了市場空間。
虧了兩年
外行養豬終于賺錢了
在先期進入養豬行業的大企業中,有人已經嘗到了“豬肉香”。
據四川一家企業相關人士透露,該公司2008年收購了北方某肉制品企業,介入養豬產業,但一直虧損,直到今年6月實現了盈利。上述人士分析說,這主要是受到養豬產業投資周期較長的影響。
瀘州老板楊炳秋也告訴記者,2008年他進入養豬業的第一年也曾虧損1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恰好是上一輪“豬周期”的價格最高點。楊炳秋說,當時進入市場養殖成本較高,再加上遇到了疫情影響,因此當年出現了虧損。不過隨著“豬周期”的調整,今年肉價高漲,他一年收入可達六七十萬。
規模化養殖
破解“豬周期”魔咒?
目前我國散戶養豬數量占到70%以上。業內人士認為,大型企業進入養豬行業,有利于緩解散戶養殖容易受到行情影響的弊端。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顧問馮永輝指出,隨著飼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外出打工的收入變高,整個行業開始洗牌,適度規模化豬場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川省社科院農業經濟專家陳武元教授也指出,“農村養豬散戶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而以規模化養殖為特點的大型企業的加入,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他認為,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把握市場信息的速度更快,從而使得豬肉供應不會出現大起大落。或許,多年來困擾中國物價的“豬周期”魔咒,有望在養豬產業實現規模化以后消失。 據《華西都市報》
目前養一頭豬的利潤
養殖成本:1300元
賣出批發價:1800元
養豬收入:400多元
利潤率:約22%
從仔豬到屠宰,大概需要7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