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昨日(9月29日),知名的獨立雜志書《讀庫》上網向其銷售商當當網(微博)公開討債,前者已因資金周轉不靈而四處借款。據了解,雙方的該筆應結款項為人民幣44萬多元,讀庫透露從今年7月起當當網的拖賬現象加劇,但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微博)尚未對此作出回應,當當網相關人士稱正在詳細了解此事。
業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銷售商依靠拖延賬期、積壓資金來獲取利息收入是行業潛規則,值得注意的是,當當網二季度財報顯示,當當網的應付賬款、應付費用等流動負債已激增至人民幣1.85億元。
讀庫上網討欠款
《讀庫》官方微博表示,昨日早晨,公司與當當網再次就結款問題溝通,“一筆44萬多元的貨款,他們要到下個月才能支付。事實上,這筆錢按合同應于7月底之前結清。”
“從賬面上看,我們的狀況并不糟糕”,但受到下游銷售商當當網拖延賬期行為的影響,“讀庫”正面臨窘境,“今天是個紀念日。重蹈5年前9月的覆轍,需要四處借錢支付紙款、印費。”
“讀庫”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雙方的合作從2006年開始,當當延期付款的問題一直存在,只是今年有所加劇,“總是各種理由,說按財務規定要再等等。”
“我可以理解當當網壓款,但不是每個供貨商都耗得起。”一名網友留言表示,《讀庫》就是一類特殊的供貨商,該雜志誕生于2006年初,雙月發行,整個編輯流程基本由其創始人張立憲一人支撐,該庫在讀者中美名遠播,卻并不盈利。張立憲曾感慨,“這是個特殊的行業,具體到某一本書或某一套書,其命運的脆弱之處,甚至還比不過街頭賣煮玉米和烤紅薯的無照小販。”
因此,財務報表上屬于盈利的《讀庫》屢次面臨借錢周轉的窘境,“因為該給你回款的人,不給你回款。那時候正是股市上到6000點的時候,很多人都拿著錢直接去炒股,誰還給你回款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讀庫》的網店于2008年2月開張,截至今年上半年,網上直銷約占到其全部銷量的1/4。除直銷與實體書店以外,《讀庫》還在當當、卓越、快書包、京東等網站上有售,分為經銷與代銷,7~15天結一次款,按月付款。其中,當當網與《讀庫》的合作時間最久。
《讀庫》的上述微博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被轉發超過2千次,部分文化圈名人也紛紛挺身支持,其中就有楊葵、馮唐、寧財神等。粗略統計,當日有上百人將讀庫該條微博轉發給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但截至發稿時,李國慶本人并未就此做公開回應。不過,當當網的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將就此事的實際情況做詳細了解。
被指坐享貨款利息
當當網拖欠供貨商貨款一經網絡爆出,有人質疑“是不是當當網的現金流出現問題了?要知道,拖欠貨款是一個公司生病的信號。”
但有業界人士做出另一種解讀,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銷售商依靠拖延賬期、積壓資金來獲取利息收入是行業潛規則。“之前我們做過零售業的整體調查,大部分銷售商25%資金來自拖欠貨款、9%來自預收消費者資金,自身業務利潤可能僅有15%。這樣可以周轉,原本應及時給到供貨商、品牌商的應收賬款,可能變成為了他們的無息貸款。”
如果以當當網為例,此現象也得到了一定呈現。當當網于2009年四季度開始實現盈利,但以僅有數據來看,其盈利水平還是相當脆弱,其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一直不高,占比更大的反倒來自非主營業務中的利息收入。據報道,201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中僅有10%是來自主營業務,一次性的所得稅收益占到了將近70%,其余幾乎都是非主營業務的利息收入。當當網剛剛公布的2011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應付賬款、應付費用等流動負債已激增至人民幣1.85億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意味著當當可能正在坐享供貨商帶來的貨款利息。
該人士指出,如此容易產生兩大后果,“一是銷售商可以享受到大量資金積壓產生的利息等實際收益;但另一反面,也會破壞與供貨商的關系。我們知道,在零售業中,只有賬期短、回款快才能換取供貨商的折扣意愿,或者愿意優先供貨。”
從2007年起,當當正在逐步降低對出版物銷售的依賴,加大對百貨的投入,但出版物、期刊、音像制品等銷售目前仍占到當當網總體銷售額的80%左右。“我不知道拖延貨款是只發生在‘讀庫’等小公司身上,還是出版物方面,或者百貨供貨商等也有。但無論如何,考慮到目前更激烈的電商競爭環境,傷害與供貨商的關系、損害自己的聲名,不是聰明的主意。”
來源: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聲明: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