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算法不同系國際慣例一時難更改
U盤標識容量與實際容量之間往往有一定差距。
晚報記者 秦川 報道
市場上30種U盤涉嫌虛標內存、實際容量“縮水”?不久前,北京市消協對外公布了一份實測報告,稱對金士頓、索尼、愛國者(微博)等品牌的USB閃存盤產品測試后發現,其實際可使用容量均未達到包裝上的標稱容量。
不過,這份報告在網友間引起了一定的質疑,不少數碼發燒友和IT人士稱,由于計算機系統和U盤生產廠家分別使用二進制和十進制算法,兩者之間存在數值差異,因此若按消協的測試方法,幾乎全球所有U盤都無法過關。上海市計算機行業協會的專家則表示,上述差異是從上世紀80年代便奉行的國際慣例,要改回來的難度很大。
30種U盤被指全部縮水
“標稱容量8GB,實測容量只有7.29GB。 ”北京市消協在報告中表示,其工作人員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隨機在電器商場、超市、電子市場以及網絡購物渠道購買了30家品牌的U盤,明示存儲容量為8GB和16GB。經測試,30個樣品的實際存儲容量均達到標稱容量的90%,即標稱8GB的閃存盤,實際存儲容量達到7.2GB,標稱16GB的閃存盤實際達到14.4GB。實測容量最低的為標稱麥克賽爾(Maxcell)牌8GB和臺電科技牌8GB的樣品,分別為7.29GB和7.35GB。 “企業未在產品包裝或說明書中明示可使用容量,消費者無法根據標稱確定實際可使用的容量。 ”北京市消協稱。
北京市消協同時表示,各品牌之間的U盤速度也良莠不齊,寫入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相差近15倍率。閃存盤的速度最根本取決于選用的閃存芯片的速度,同樣容量的閃存盤,由于成本等原因而采用了不同檔次的閃存芯片,其速度因此差別較大。
北京市消協負責人建議,生產企業在產品包裝上應同時明示閃存芯片的容量和可使用容量,并且提供讀取、寫入速度等真實的產品質量信息,保證標識信息與實際產品相符。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這份看似調查詳實的報告,卻在網上遭到不少質疑。 “按照調查者的算法,他們將面對一個可怕的現實:世界上所有的U盤都不合格……”新浪微博網友“獅子不吼”調侃稱。
專家稱國際慣例一時難更改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根據從去年5月1日開始執行的 《信息技術移動存儲閃存盤通用規范》,10%以內的容量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列。也就是說,消費者如果購買一張標稱容量為16G的硬盤,實際容量只有14.5G也屬正常。
上海市計算機協會的專家表示,現有的計算機系統采用二進制算法,即1024KB等于1MB、1024MB等于1GB;而硬盤、U盤等存儲器廠商則采用十進制算法,1000MB等于1G。 “兩者間存在數值差,所以一般消費者買到多大容量的U盤,要將其理論數值除以1.024才是實際容量。 ”該專家表示。此外,U盤中往往自帶一些USB驅動文件,所以還會占用一些空間,因此“縮水”是合理的。
對于上述解釋,也有消費者鬧不明白:既然有誤差,為何生產廠家不能直接標注實際容量,或是按照二進制進行計算?
“事實上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國外存儲產品就一直采用該算法。中國計算機產業起步較晚,也就沿襲了這些國際慣例。 ”協會專家表示,若要一夕間改回來,恐怕難度比較高。
在遭北京市消協點名后,一些企業也紛紛作出回應。愛國者方面稱,一些存儲空間是備用的,沒有顯示出來,當flash閃存模塊出現損壞時,這些備用的部分就會替換它們,保證消費者手中的閃存盤存儲空間仍然是標稱容量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