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質量問題,近年被曝光之聲不絕于耳,但最近一段時間,顯得更加頻繁,而且被曝光的國際國內知名品牌越來越多,讓這一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在這些被曝光的質量問題背后,到底還藏著多少問題?為何一些企業的產品質量被曝光后,仍有更多的企業前仆后繼地繼續犯錯誤?
食品質量事件被集中揭露
不久前被關注的蒙牛毒奶事件漸漸被公眾所遺忘,大有不了了之的趨勢,但更多的產品質量問題依然繼續存在。
日前,在廣東省工商局進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酒類商品質量監測中,監測結果顯示白酒產品質量較差,內在質量合格率為93%,其中五糧液的部分子品牌也在不合格產品行列中。
據廣東省工商局通報,2011年第4季度廣東省工商局對云浮市、陽江市、江門市、茂名市、湛江市流通環節酒類商品進行了質量監測。抽查了32家銷售商(店)所經銷的酒類商品共100批次,剔除標簽不合格商品的合格率為95%。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陽春市悅隆煙酒行經銷的自園春酒(特釀)(生產日期:1998年11月17日,規格型號:500ml/瓶39%vol)被檢出酒精度、總酯不合格。
白酒行業營銷專家表示,以五糧液的生產工藝來講應該不會出現此類問題,但這也是五糧液過度發展子品牌所帶來的問題,“為了開發新領域、拓展新市場、增加收益,五糧液在保證其高端產品的同時,大肆開發子品牌,起初這種策略的確為其帶來了高額的收益,但毫無節制的開發,就會呈現出弊端。”
五糧液作為中國高端白酒市場的代表品牌之一,在2010年和2011年經歷了瘋狂擴張和漲價,大有沖擊茅臺酒國內白酒老大地位的勢頭。在被檢出問題前,五糧液還與茅臺攜手進入“2012胡潤全球十大最值錢的奢侈品牌排名”,就是這樣的品牌依然沒有讓消費者感到放心。
存在質量問題的不僅是國內品牌五糧液,美國飲料巨頭百事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也陷入質量問題之中。
百事公司日前宣布,檢測結果顯示,該公司旗下的“純果樂”橙汁飲料確實含有痕量(指極小的量)殺菌劑多菌靈。
百事稱,“純果樂”的多菌靈含量低于美國聯邦監管機構規定的標準,不足以導致公眾安全,而且不構成健康風險。百事公司還對產品進行了額外測試,“我們現在掌握的結果證實,我們測試的進口巴西橙汁中的多菌靈含量低于藥管局所說的足以引起安全關切的標準!
聲明表示,百事將繼續進行測試,并將積極解決任何問題。
據悉,中國是巴西橙汁的第四大進口國。2011年,巴西向中國出口橙汁(66°糖度)達5.3952萬噸,占整個出口份額的4.67%。
此前可口可樂公司也被曝出產品中含有多菌靈,但其中國公司表態,在中國的產品中沒有原材料問題,質量有保證。
但在國內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可口可樂公司單方面的聲明并不能說明問題。環保專家董金獅對此表示,可口可樂對于中國市場的聲明是單方面的聲明,是它自己的企業行為,科學依據和可信度都不夠。這個聲明是定性的,沒有定量。他說,如果要真正聲明,必須講清中國銷售的橙汁里面,有沒有使用巴西橙,同時要提供檢測數據,而這種聲明,更多的只是為了照顧市場銷售。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小兵表示,中國普遍存在濫用農藥“多菌靈”的問題,董金獅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客觀來講,中國的水果使用農藥的毒性,危害殘留比國外肯定更嚴重!睋榻B,中國種植的水果,不施農藥的很少,而且為了保證殺毒效果,農藥的毒性也相對較大。
有關食品質量問題,最近被媒體和質檢部門曝光者屢見不鮮,比如,日前,三大速凍品牌“思念”、“三全”和“灣仔碼頭”均被查出其產品速凍水餃中含有致病菌,更早的則有雙匯被央視曝光使用瘦肉精。
有業內人士稱,中國的食品質量問題已經進入了集中爆發期,隨著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還有更多的問題會陸續暴露。
對食品安全的擔心帶來消費畸形
屢屢曝出的食品質量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中國民眾的消費觀念產生了變化,也帶來了一些畸形的消費理念,比如傾向“洋品牌”、對“特供”、“專供”的產品情有獨鐘等。
國人對“洋品牌”的信任集中表現在奶粉行業,由于“三聚氰胺”和一系列國產乳制品的質量問題,對于國產奶粉的不信任,是許多中國消費者的一個普遍心理。
近幾年來,“洋品牌”奶粉也借機在中國大肆攻城略地,搶占了國內50%以上的奶粉市場,獲得了巨額的利潤。雖然近兩年來中國的乳業逐漸恢復了元氣,但蒙牛毒奶的出現,再一次讓中國乳業遭受打擊,國人在香港和國外購置奶粉潮再起。
一些企業也看準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在國外設立工廠,打著“洋品牌”的名義,專門生產為中國消費者服務的奶粉,比如,不久前新華社還揭露了一家號稱來自新西蘭的“紐瑞滋”奶粉企業,打著專供中國人的旗號。經證實,“紐瑞滋”奶粉的確是在新西蘭注冊、生產并進口的,但是產品只針對中國市場。
除了崇尚“洋品牌”,國內不少消費者對“專供”、“特供”的產品也情有獨鐘。
在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為了保障關鍵部門的運作,對部分群體實行“特供”,以優先滿足這些群體的需求!疤毓钡奈锲泛凸⿷膶ο蠖己芴厥狻!拔锲诽厥狻,即特供產品多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其次,就是供應的物品絕對安全,是高質量的。
由于對許多食品質量不放心,這些“專供”、“特供”的產品,自然成為不少消費者的首選。
但眼下,泛濫的“特供”產品一方面真假難辨,另一方面卻有過度宣傳和不正當競爭的嫌疑。
目前市面上有一部分商品一直以“特供”的身份“欺騙”廣大消費者。例如某品牌的牛奶就曾號稱“人民大會堂宴會專用牛奶”。
為打擊“特供”,國家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9月份,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發出通知,要求白酒、葡萄酒等商品的生產經營者,大型超市等銷售場所,不得出現“專(特)供××國家機關”、“××省(市)指定接待專用產品”、“軍隊特供”、“軍需特供”等國家機關的名義及類似內容。日前,為進一步肅清市場,國家工商總局再次發出通知,杜絕發布含有違法違規內容的廣告。
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崇尚“洋品牌”還是青睞“專、特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費者對目前市場上食品質量的擔心。
加強食品安全時不我待
一些專家認為,國內產品質量之所以屢打不絕,有著各種原因。比如生產企業質量意識不高,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故意偷工減料或由于其他一些有損產品質量的行為造成的。
另外,中國目前的社會現狀和生產經營方式及社會環境因素也為質量問題頻頻出現提供了“溫床”。比如,食品和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就是由于食品的原料或農產品來自于千家萬戶,每家每戶用何種農藥,何時用藥千差萬別,使生產加工企業無法對農藥殘留實施有效控制造成的。只要這種生產經營方式不發生改變,加工經營企業,即便非常努力想使自己的產品在農藥殘留上不超標,也無能為力或效果不明顯。
有評論指出,要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需要在許多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要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特別是企業負責人對產品質量重要性的認識,切實落實企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同時對農產品種植基地實行集約化經營,建立備案種植基地、標準化示范區(縣)等,對因中國目前的生產經營機制或體制造成的質量難題能起到一定的緩解和補償作用。此外,還應提高市場的準入條件,認真做好生產加工企業的注冊備案工作,保證企業的軟硬件能力。
“最主要的還是加強對違法、違規企業的監管,加大對一些出現食品質量企業的處罰力度,讓他們不敢大意,不敢出錯,出錯了就要付出昂貴的代價,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币晃环扇耸扛嬖V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