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漢代玉凳”拍出2.2億元,網民認為漢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還沒發明呢!買家“人傻錢多”的可能性不大,而有通過自買自賣“洗錢”之嫌 天價“漢玉凳”惹爭議
“漢玉凳” 網民:“作假不專業”
在貼吧和微博,網民都在熱議“漢代的凳子”。
記者調查得知,關于這把“漢代凳子”,媒體報道稱,在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2011年古代玉器專場拍賣會”上,“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臺(含坐凳)”以1.8億元起拍,最終以2.2億元成交。
據悉,它創下新的玉器拍賣紀錄,同時它也是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
記者隨后登錄中嘉拍賣公司網站查詢,很快找到了關于這套拍品的記錄,與上述情況完全相符。
這套玉器,被拍賣公司說成是一套“讓今人看后嘆為觀止,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但它被很多網民嘲笑為“作假不專業”:大家紛紛指出,按照一般的歷史常識,漢代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當時還沒發明凳子!
隨后,記者查詢了大量資料。按照通說,凳子的最初形態為西域的“胡床”,而后演變為凳子,隋唐時期逐漸盛行。漢代人皆習慣席地而坐。漢代時確有“胡床”傳入中原,但樣式與被拍賣的“天價玉凳”大相徑庭。
專家:漢代人席地而坐何來“漢凳”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邵曉峰對古代家具有深入研究,并就凳子的起源問題撰寫過論文。
邵教授看過記者通過電郵發過去的實物照片后,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漢代不可能有這樣的梳妝臺和凳子”。
按照拍賣公司的說明,“漢代玉凳”為45×45×32cm。邵教授解釋說,在中國家具發展史上,漢代人的起居方式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為主,以席、幾、床、榻為主要的生活器具。
“這種凳子屬于‘高坐’,當時根本派不上用場。這和當時的禮制與貴族文化的特點有關。漢代確實也有一種類似于凳子的家具,但它不是讓人休息用的,而是用來擺東西,叫‘幾’,而且是矮扁形態的。”
他告訴記者,從圖片來看,這套漢代梳妝臺及玉凳很有可能是仿清代宮廷家具。“我觀摩過很多故宮的梳妝臺,和有的比較像。”他說。
拍賣公司:古玩真假沒人能說了算
這套“古玉家具”到底是珍品還是贗品?記者采訪了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建軍。
黃建軍表示,他已經知道網民的非議,“鑒定界很混亂,沒有舵手。古玩的真假,沒人能說了算。每個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只能保持沉默。沒有必要跟他們爭,因為爭來爭去也沒有說理的地方。”
他還說:“的確應該對拍賣品進行鑒定。但我們不知道去哪兒做,沒有一個國家承認的鑒定機構。”
他接著說:“拍賣公司只是中介機構,不保證拍賣品百分之百是真的。要是買大白菜,說5毛錢一斤那就是5毛,有公認的標準。古玩沒有這個標準。其實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種樂趣。” 本報綜合報道
春節期間,除去紅紅火火的過年新聞,一條“漢代玉凳”在貼吧、微博等網民聚集地引發熱議。
2011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是“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臺(含坐凳)”,成交價2.2億元。但很多網民指出,漢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還沒發明呢!
天價 惹爭議
服裝設計:從“褲子歷史”的角度詮釋了漢代為何不會有凳子。中國古時,褲子只有褲筒沒有褲襠。漢代連襠褲從西域傳入,但除士兵和勞工出于方便穿它外,上等人仍然只穿“開襠褲”。因此,雖然古時褲子只穿在里面,外面都會套著“裳”,但“高坐”的話仍然不雅。
一丞寺賢:有業內人士表示,“漢代玉凳”明顯作假的拍品仍拍出天價,買家“人傻錢多”的可能性不大,而有通過自買自賣“洗錢”及準備騙貸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