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膠環節不明,多家機構稱“無法檢測”
針對網上熱傳“天津水產市場驚現‘注膠蝦’”,記者日前調查了天津多個水產批發市場和社區農貿市場,發現市場確實存在“注膠蝦”銷售。但是由于這些注膠環節不明,來源復雜,也給監管與治理帶來難題。
“注膠蝦”引網民擔憂
日前,中國網、中廣網等圖文報道“注膠蝦”充斥天津水產市場,稱不法商販在凍蝦的蝦頭和蝦身注入明膠,以增加重量、改善賣相。網友紛紛譴責商販不法行為,更多網友希望權威部門說明“真相”。一位天津網友說:急切想知道兩個答案:一是所注東西是否為有害物質?二是該向哪個部門進行投訴?“打了十余個電話,詢問了國家食品檢測中心、水產品檢測中心、質量技術監督局、天津市及河西區工商局等單位,均沒有得到確切答復!”
泛濫情況驚人,商販竟稱“吃不死人”
記者14日凌晨5點來到天津最大的水產批發市場——天津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在多家蝦產品批發店記者均發現有“注膠蝦”。這些為冷凍蝦,看起來更飽滿,顏色偏白,頭部輕輕一擠容易脫落,里面有透明膠狀物體。一批發商說:“往蝦頭、蝦的腹部注射明膠既能增加蝦的重量,還可避免蝦頭凹陷、塌癟。”但他堅稱膠不是自己注射的,“可能在下船時就已經注射了,也可能在天津一些偏僻的作坊里注射的。”
記者隨后走訪天津華苑居住區豐盈綜合市場、王頂堤居住區無名路市場、同安道菜市場等,發現皆有“注膠蝦”出售。一女攤販告訴記者:“這種蝦5年前就有了,批發來就是這樣的。”她稱“注膠蝦吃不死人的,否則國家早就不讓賣了”。
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李志勇說:“‘注膠蝦’不是現在才有,過去就存在,也整頓過。”天津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崔春明說:“‘注膠蝦’最近較猖獗。”他說,以前衛生監督所具有管市場的職能,在2005年就開展過打擊行動。
質檢機構稱“無法檢測”,監管空白令人憂慮
記者在兩家農貿市場先后買了兩批“注膠蝦”樣品,試圖找相關檢測機構檢測注入蝦體內的“透明物質”為何物,但多家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都稱“無法檢測”,要有明確檢測項目和目的才能做檢測,否則沒有目標和標準,“不知從何下手”。但崔春明說:“根本不需檢測,肉眼就能分辨有沒有注射。不管注射的是什么東西,都是不允許的,否則就是摻雜使假,就是違法行為。”他說,目前膠的種類比較多,有硅膠類、瓊脂類、明膠類,還分工業用和食用的。若是添加工業用膠,就可能含有重金屬和致癌物。
教育部“食品營養與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王碩說,目前急需權威機構對注入蝦體的透明物質進行檢測,“如是食用明膠,可檢測其膠原蛋白的含量,如是工業用明膠,可檢測其重金屬是否超標。”
記者先后致電質監、工商、衛生及農業主管部門要求采訪,要么被告知“不了解情況”,要么稱“不歸自己管”。甚至,同一個單位的兩個部門之間,也多次互推責任。“‘注膠蝦’注入的是什么物質?是否構成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33、50、52條有關規定,應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去檢測。”天津市工商局食品監督管理處副處長崔洪濤說。他表示,工商部門要做的,是查處農業部門監測出的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
專家認為,“注膠蝦”治理之困,暴露了我國食品監管機制之困:多頭管理,職責分工不太明晰,導致出現監管盲區,應加大問責機制的建立。王碩說,當前的“分段監管”難以做到無縫監管,但我國食品產業鏈太長、小企業、小型市場多,又不能簡單照搬國外機制。食品安全問題要從經濟、技術、政策等層面綜合考慮,從根本上破解食品安全難題。新華社記者張澤偉 毛振華(微博) 倪元錦 (據新華社天津2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