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加拿大環保組織一份關于“潛藏在化妝品中重金屬的危害”的報告,測試了49個知名品牌的化妝品。報告顯示,包括倩碧(微博)粉底液和歐萊雅(微博)睫毛膏在內的產品含有多種有毒物質。
國際知名化妝品也有毒?對許多愛美的女士來說,這則消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國內市場上的化妝品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
多數禁用物質無法檢測
有報道稱,研究人員主要測試了這些化妝品中是否含有砷、鎘、鉛、汞、鈹、鎳、硒和鉈8種有毒物質。結果發現,除了汞以外,每個測試的化妝品幾乎都含有其余的7種有毒物質。其中,倩碧(Clin-ique)的幻真控油粉底液和歐萊雅的睫毛膏“Bare Naturale”含有砷、鈹、鎘、鎳、鉛和鉈6種有毒物質。
事實上,這些被曝光含毒的化妝品一直是眾多愛美女性追捧的對象。國際明星代言,功能強大的廣告攻勢,動輒上千元的售價,塑造了它們在女性消費者心中的“高質量”形象。報告引發了部分中國消費者的反感情緒。某營銷公司部門經理王女士各種品牌的化妝品都試過,其中包括歐萊雅和倩碧。上述報道讓她很驚訝:“現在好多大品牌出問題,簡直讓顧客無法信任名牌。”在北京一家公司任會計的李小姐則表示:“如果用戶感到不適豈不是砸廠家的牌子嗎?”
盡管部分化妝品含毒的公司表示,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均安全合格。不過,從引發的討論來看,這顯然平息不了此事給消費者帶來的擔憂。王女士表示,這些只是查出來的,沒查出來的肯定還有,其他牌子的也不一定安全,真不知道以后用哪家的才好。
據了解,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規定了對化妝品原料以及化妝品最終產品的衛生要求,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化妝品都必須符合該規范。其中規定汞含量不得超過1mg/kg,砷含量不得超過10mg/kg,鉛含量不得高于40mg/kg,鎳等物質也被列為化妝品禁用組分。不過,在《規范》規定的1200多種禁用物質中,大多數禁用物質無法檢測。
上海香料研究所國家香料香精化妝品質檢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鉛、汞、砷屬于常規檢測項目,送來的化妝品都要按規定進行檢測。但她也表示,該檢測中心“一般只做化妝品成品的檢測,原料殘留物質的檢測不在能力范圍內”。
記者聯系的另外幾家檢測機構則稱“可以做原料殘留物的檢測”,但據了解,這些原料殘留物質的含量并沒有明確的檢驗標準和程序。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有關負責人景女士表示,《規范》雖然對化妝品禁用物質作了比較詳細全面的規定,但我國目前對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也沒有明確的檢測方式,《規范》執行起來難度還是很大的。“目前許多化妝品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化學物質或是不明且不在檢測之列的成分。”她說。
“一些有毒物質是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作為企業來說,根本沒法檢測。”廣州泓美化妝品企業的總經理唐業俊介紹說,正規企業不會惡意添加有毒物質提高化妝品功效,其生產化妝品的原料一般都符合規范的,但原料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化學反應,衍生一些有毒物質,這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無法解決也無法避免。
但無法檢測為產品的安全性留下了漏洞。有消費維權組織認為,這說明國家標準存在真空地帶,相關標準應該隨著行業的發展不斷完善、修整。建議相關部門建立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和化妝品實驗室,明確化妝品不良反應以及監測平臺,方便消費者將不良反應直接向監測站反映,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成分標注避重就輕
上述報道指出,每種參與測試的化妝品都含有4種以上令人擔憂的有毒物質,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被標注在產品的包裝上。有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毒物可經由皮膚吸收,是引起健康問題的一大隱憂,輕則會導致頭痛,重則可能會導致癌癥。
根據我國《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生產和銷售的國產及進口化妝品,均需在包裝上真實標注產品配方中的全部成分的名稱,否則將被禁止銷售。列入化妝品范疇的包括護膚產品、彩妝產品、洗護發產品等。
然而,記者走訪北京大型商超,對化妝品隨機查看發現,包括彩妝、護膚品在內“合格上市”的化妝品上都沒有對鉛、汞等基本化學物質進行標注,盡管這些是國家標準允許少量含有的。許多化妝品在執行該標準時避重就輕,著重宣傳產品的無害成分及效果,對產品中到底含有哪些重金屬、含量為多少則遮遮掩掩。例如有的化妝品不明確標明真實成分名稱,只說“極致水潤”、“保濕”等模糊詞語。
有消費者表示,這對于消費者選購來說造成一定困難,因為有些人可能對某種重金屬過敏。但也有人認為,購買化妝品主要受廣告宣傳的影響,至于產品成分,“沒有想這么多”。
有專家稱,產品成分標注不全理論上不符合規定,但實際上并不需要過于擔憂。日化專家陳海超說,國家規定化妝品必須全成分標示,但企業基本上屬于“群體性違法”,大多都未標注。主要原因是化妝品不像食品、藥品攸關性命,因此企業也不重視。但他也表示,就算是化妝品標上了成分及含量,消費者也不一定買賬,因為消費者看不懂。比如,將“保濕因子”換成“丙二醇”字樣,對消費者來說反而更不好理解,有時候還不如用藝術性語言進行宣傳來得實際一些。唐業俊表示,標明全成分是好的,但這類產品消費對象的消費心態偏于感性,標注后消費者反而會覺得不安全,對產品銷售有障礙,對整個行業成長不利。他表示,標準的有效執行也需要消費者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專家建議,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消費者要合理購買化妝品,一般來說,化妝品的質量與銷售渠道有關,超市上架的產品質量更有保證,而批發市場的則很難說。此外,不要過度聽信廣告宣傳。(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