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輝表示,多數的檢測中心和技術監督部門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檢測機構沒有給消費者做檢測、鑒定的經費。
3月14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消費與安全”主題沙龍暨第四屆中國企業誠信榜在北京揭曉。在談到消費者取證難時,中國質檢網總編輯杜延輝表示,多數的檢測中心和技術監督部門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部分檢測機構自負盈虧,部分有撥款,但并沒有給消費者做檢測、鑒定的經費。
杜延輝表示,多數的檢測部門是在原來行業主管領導下,一般由大學和研究機構承擔,經費和人員并不是由質檢部門管。尤其這幾年國家搞改革,事業單位都推向市場,大部分是差額撥款,小部分是全額撥款。
此前中國維權第一人王海在發言中說,多年的打假經歷中,感覺消費者維權最困難之處在于取證難。因為被檢測產品的生產企業,往往是檢測中心的大客戶。杜延輝表示在部分檢測中心確實是存在的,比如收了大企業的會員費,有保護企業的想法,這種狀況要從體制上進行根本改變。
杜延輝建議,為消費者鑒定時,應該有一定的費用,由消協或基金會或政府贊助,不應該由企業直接贊助經費,否則鑒定肯定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