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微博上稱,由其公司策劃出版的《資本之王》一書,在亞馬遜(微博)經濟管理類圖書排行榜上是事實上的第一,暗指排在該書前面的某本書是買榜上位。業內人士透露,買榜已是出版業的潛規則,大多數出版商為了拉動銷量,利用內部員工回購網站圖書,造成圖書暢銷假象。網站上的圖書榜單被嚴重注水,許多讀者在上當受騙后,大呼“無榜可信”。
買榜風氣由來已久
“買榜在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曾經在某大型出版社做過三年編輯的小李對“買榜”這事深有體會。小李2008年大學畢業后,就去了一家出版社。然而,深入其中,他發現,出版業存在著諸多貓膩。
小李所在的出版社主要是做都市情感類的圖書,且網絡小說居多,“我那個時候幾乎天天都在忙著買榜的事”。小李告訴記者,“公司的技術部起碼幫我們申請了幾千個當當、亞馬遜和京東的賬號,我們的新書都分派給編輯,負責每天購買”。
小李表示,一開始他對買榜這件事感到很吃驚,但后來他才知道,原來買榜的出版社不止他們一家。 “特別是那些市場化較好的大出版社及有實力的圖書公司,買榜已經司空見慣,成為一種平常的經營手段。”小李稱。
北京某圖書有限公司產品經理一針見血地表示,當當和京東等的榜單無一不是出版商人為炮制出來的。
出版商自掏腰包買書
出版社和圖書公司是如何進行買榜的?為何我們普通的讀者并未發覺?小李說,工作三年下來,對于買榜他已經駕輕就熟了,“以當當網(微博)買榜為例,一般有以下流程:首先,出版社會先去網站上了解其想推出的重點書同類書的情況,看要買多少才能保證該書在一周內沖進暢銷書的行列。在了解情況后,出版社內部就會注冊一定量的號 (或者使用已有賬號),分派給不同的員工去訂購該書。訂單提交成功后,又接著發評論沖五星”。
“買榜的周期一般在1-2周,不會太長,主要是為了在短期內讓新書銷量迅速爆發,制造暢銷趨勢,沖榜之后帶動后期銷量。 ”小李稱,書的銷量是直接跟圖書編輯的業績掛鉤的,他們不得不做。
“在買榜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同行的兵戟。 ” 小李告訴記者,要想新書沖進前30名,有時不是靠一次買榜就行,“他們買榜的數量比我們多,或是好評比我們多,我們的圖書排名自然被壓下來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得注冊更多的賬號,加大買榜數額,同時拼命地寫好評、沖五星,從而造成一種書是由于影響力的擴大而逐步到達暢銷的假象”。小李稱,有經驗的出版商會把整個過程操作得非常精彩,有些出版社甚至把如何買榜都寫到公司內部的營銷方案中。
“如果是為了沖‘終身五星榜’,勢必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大量地發五星評論,評論也是以先長評占據1-2頁,后期再以短評充數的形式操作。”小李談起當初寫評論沖五星的過程表示很頭疼,“想各種各樣的話,但是主題都是為了說我們的書如何好;碰到一條差評,我們起碼得用十條差評才能把它沉下去”。
都是廣告效應惹的禍
許多出版社特別重視排行榜,尤其是對于做“暢銷書”的出版社來說,買榜甚至成為一種不得不為之的手段。為了拉動銷售,出版商可謂費盡心思。而對于買榜,很多出版界的人也深表無奈,一位出版社資深編輯賈某稱,近日,他策劃的一本圖書因為網站排名一直靠前,而地面實體銷量并不可觀,被業界質疑為“買榜”。對此,他極力聲明該書并未“買榜”,甚至把其他“買榜”的書“抖”了出來。但對于同行這種現象,賈某并不抵觸,“要是在一個月里,我的這本書被買榜的圖書壓出前十名,我沒準兒也會買”。賈某稱。
新經典文化原創文學主編金馬洛同樣表示,他曾經也公開罵過買榜的,但這并不代表他以前沒買過榜或是將來不會買榜, “這是生存之道之一,需要的時候要用它來占位置,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