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濱)茅臺專供、特供酒已停產召回;市面流通的均屬假冒產品。貴州茅臺酒在宣布這一消息的同時,無意中又讓自己處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哦,原來茅臺生產過特供酒,都是‘特供’給誰呢?”不少消費者的第一“反應”還是聯想到了“腐敗”。
據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證實,標識茅臺生產的“商務慶典酒”、“80周年建軍酒”、“軍區專供酒”、“國家機關后勤采購特供酒”等幾款產品都已經停止生產并且召回,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上述名號的白酒,均屬假冒。
記者上午在京城部分大超市、茅臺專賣店,均未發現上述字號的“茅臺酒”。不過通過網絡搜索,卻發現打著“茅臺特供酒”旗號的著實不少。有的產品瓶子和包裝盒上突出“特供酒”3個大字,還有一種軍綠色的酒瓶,上面有五角星以及“部隊特供酒”幾個大字。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上午表示,將密切關注對包括茅臺酒在內的酒類產品的市場監控,嚴查假冒產品。
茅臺公司知識產權保護部稱,集團已對過去生產的特供酒等幾款產品進行清理整頓,其中像茅臺商務慶典酒、軍區專供酒等,早就停止了生產,有些停產已經長達10年,并且都進行了召回。如果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到這些產品,可以向工商部門投訴或者聯系茅臺的打假員進行鑒定,“買得到的一定是假的”。
其實早在2008年,北京市工商局、市消協就曾聯手發布白酒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市場上有相當數量假冒貴州茅臺名義生產的“國家機關專用酒”在銷售,還有白酒以“內部特供”、“軍隊特供”、“××(國家機關)專供”等名義,誤導消費者。市工商局為此治理了一批非法設立的“茅臺”酒專賣店,取締了沒有取得許可經營資質的商家,并責令拆除了百余家擅自設立的門頭廣告。
茅臺的供不應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根據茅臺全年3.2萬多噸的產量估算,假如每瓶酒裝1斤,那么茅臺一年大概生產6400多萬瓶,平均每天的產量是17萬余瓶,顯然這是個很小的供應量。因此坊間一直流傳著“10瓶茅臺9瓶假”的說法。
有意思的是,茅臺此次雖然自曝“專供”、“特供”酒是假的,但卻無意中露出一個“真相”,就是這些專供、特供字樣的酒,確實曾經生產過,而且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存在。因此一些消費者紛紛猜測:以前那些專供、特供酒,到底被哪些部門消費了呢?這些“冠名”單位又究竟消費了多少茅臺酒?是公款還是私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