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同于藥品 購買時別看廣告看標志 11類保健品命名被叫停
■記者 裴磊
祖傳、秘制、華佗、神功……走近保健品銷售專柜,市民經常能看到這些溢美之詞,更有人因為輕信廣告,而將保健品當藥品服用,耽擱了病情。不過今后此類詞語有望銷聲匿跡,因為近日國家藥監局同時發布了《保健食品命名規定》和《保健食品命名指南》,禁止十一類詞語用于保健品命名。
市民故事:老人輕信廣告愁壞兒
李濤和妻子在西安做服裝生意已經20多年了,父母一直生活在農村。自從前幾年父親突發了次腦溢血,雖然人搶救過來了,卻從此愁壞了兒子。“因為他只要聽到廣告說有啥藥好,他就打電話讓我給他買!
李濤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父親閑在家里沒事就經常聽聽廣播,只要一聽說廣播里說啥藥好,就馬上打電話讓他給買!靶⒕蠢先耸菓摰,更何況我這些年一直沒在身邊,心里更愧疚。但是我明白那廣告是騙人的,就是給他講不明白。”李濤說去年他曾讓一位懂醫藥的親戚看過父親要的一柜子“藥”,才發現絕大部分都是保健品,有的甚至是三無產品!岸野謪s堅信那些 ‘藥’能治病,還說廣告都說了那是以前皇帝吃的。”
國家新規:名稱禁用語達十一類
新規定明確了十一類保健品名稱禁用語。保健食品命名中不得有虛假性夸大性詞意,消費者不易理解、庸俗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人體組織器官等詞語,以及人名、地名、漢語拼音、地方方言等。其中,祖傳、御制、宮廷、強力、特效、第一、頂級、治療、華佗、李時珍、神丹等均在“禁用語”之列。明示或暗示治療作用的詞語,如處方、復方、藥、醫、抗炎、活血、祛瘀、止咳等也不得使用。產品特性沒有關聯,消費者不易理解的詞語包括納米、基因、太空等。名稱不得夸大產品功能,如補鐵類營養素補充劑不能命名為補血或改善營養性貧血等。
而在這之前,食品藥監局還發布了第一批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質名單。這些非法添加物存在于聲稱有減肥、輔助降血糖、降血壓(調節血脂)、緩解體力疲勞、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能的產品中,共計有近50種。
國家藥監局還要求: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要注意收集名單之外的非法添加物質情況,匯總后報送國家藥監局。
西安市場:多數廣告號稱有療效
記者21日走訪了我市醫藥、保健品較集中的漢城路,發現在這條路上聚集的眾多醫藥超市里均有各類保健品出售,而含有“神功”、“腦”、“宮廷”等名稱,或號稱具有各種功效的保健品更是鋪天蓋地。
“這種降糖降脂膠囊的效果好很,能活化及修復胰島素細胞,改善細胞的胰島素分泌能力,降低糖尿病人的糖基化血紅蛋白!痹谄渲幸患裔t藥超市里,售貨員正在向顧客推銷著某品牌“宮廷降脂膠囊禮盒”。記者稱要一盒該禮盒,拿到手仔細查看后,發現包裝上明確標注著“保健食品”的標志。
而在另一家醫藥超市里,營業員極力向稱自己最近老提不起神的記者推薦一款聲稱“以冬蟲夏草、人參、紅景天、靈芝等名貴中草藥制成的,具有抗疲勞和免疫調節的保健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的腎寶禮盒。當記者質疑標明為保健品的該禮盒怎么能有國家禁止保健品聲稱的“緩解體力疲勞、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呢?該營業員一臉的不屑,“你不管是藥字頭(藥品)還是健字頭(保健品),只要療效對癥就行了么!
提示:看標志區分保健品和藥品
市民如何區分保健品和藥品?昨日,記者咨詢了某醫院中醫師李直。李大夫解釋,最簡單的區分辦法就是看標志,國家規定必須在包裝明顯位置印有“藥字頭”或“健字頭”標志,以便消費者區分。而保健食品的標志的顏色為天藍色,圖表下半部分有“保健食品”字樣。各類保健品廣告中也必須有此標志。
李直說保健品和藥品的最大區別在于生產及配方組成不同。藥品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條件,都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審查,并通過藥理、病理、病毒方面的嚴格檢查及多年的臨床觀察,經有關部門鑒定批準后,方可投入市場。而保健品根本無需經過醫院臨床實驗,可直接投入市場。這樣,屬于藥品的必然具有確切的療效和適應癥,不良反應明確;屬于保健品的則不然,它僅僅檢驗污染物、細菌等衛生指標,合格即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