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茅臺、五糧液等首批8家白酒企業簽署自律宣言對外承諾在兩個月內將向公眾公開假冒行為集中的主導產品、真酒的銷售渠道、網點和供應量及公開假冒產品查處情況等信息。
一直以來對造假諱莫如深的高端白酒陣營,此次首次對公眾公開如此詳細、“機密”的信息,此舉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近年來深陷假酒泛濫泥淖的高端白酒陣營要高調反擊。長期從事酒類打假工作的廣東省酒類檢測中心副主任劉金發告訴南都記者,這是一件好事,無論對酒類市場的規范、政府部門的監督都有促進作用,但關鍵在于企業如何配合支持。顯然,在造假愈加隱秘、產業鏈化、高科技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對假酒趕盡殺絕并非朝夕之事。
承諾公開“機密”打假信息
記者從質檢總局網站上公布的信息了解到,此次簽署自律宣言的8家企業分別是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洋河、汾酒杏花村、郎酒、劍南春、水井坊。公開的信息包括,每個企業確定1-2種品牌影響力強、銷售數量大、經濟效益好、市場占有率高和假冒行為集中的主導產品,作為先行公開的品種,并根據生產經營情況變化,及時補充和完善。此外,企業還要公開生產企業名稱、商標和商品名稱、企業打假維權或售后服務機構的聯系方式;每個產品在每個地區市場每年的供應總量(公布到縣級);指定經銷商(批發)和專賣店名錄及聯系方式;主要零售和餐飲網點名錄及聯系方式,其中直轄市、省會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城市、縣級的網點分別不少于300家、100家、30家、10家。
相對于以往各家名酒企業對被仿冒諱莫如深,此次8家企業承諾對社會公布的信息可謂空前之詳細。“對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白酒企業而言,在企業發展初期,銷售渠道、網點、供應量等信息,都屬于企業的商業機密內容,隱藏這些信息,有利于創造公平的行業競爭環境,保護企業的核心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發掘潛在的商機和市場。”中投顧問食品行業分析師周思然表示。
對于這樣一些機密數據的公開,參與此次自律宣言的一位企業的媒介負責人陳任(化名)告訴南都記者:“高端白酒假酒多,這已經在社會引起很大的反響,或者是迫于輿論的壓力,白酒企業才作了這樣一個表態。”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知名白酒一直為假酒泛濫困擾,消費者深受其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關鍵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酒的供應量、銷售渠道在很多企業眼里是機密信息,這也使得制假者鉆空子,打假常陷于被動。不過對上述信息是否能悉數公開,劉金發的態度比較謹慎,“這部分信息其實企業大部分都能掌握,但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會將信息如實反映給監管部門。”陳任認為,如果大家是同時公布,那么并不懼怕公布這些所謂的商業機密。
記者致電多家參與自律宣言的企業的媒體負責人,均被告知剛了解到上述信息,至于何時公布自律宣言中的數據,目前并無進一步消息。
茅臺“特供”全為假貨
盡管近年來監管部門對假酒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打擊活動,然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并未能完全扼住造假者的咽喉。近日,市面上流通的茅臺特供酒都是假酒的消息在消費者當中引起強烈的反響。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茅臺酒知識產權保護部近日向媒體公布的一份情況說明顯示,茅臺生產的“商務慶典酒”、“八十周年建軍酒”、“軍區專供酒”、“國家機關后勤采購特供酒”等幾款產品,由于屬于集團公司品牌清理整頓范圍,該公司已經停止生產。然而記者查閱這份情況說明發現,這份落款為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貴州茅臺酒廠保健酒業有限公司的情況說明,落款時間卻是2009年3月。
一年前的打假成果,時隔一年,仍在市場上引起較大的反響。這意味著不法分子打著“茅臺特供酒”的旗號造假至今仍屢禁不止。
本月23日,東莞市、鳳崗鎮經信部門的執法人員在東莞市鳳崗鎮的一家酒類商行發現其公開售賣一款印有“總參管理保障部服務局特需專供酒”字樣的假茅臺酒,而在油甘埔油溪路的一家酒類銷售店,更發現包括“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機關服務局專用酒”、“軍區專供酒”、“內供酒”、“八十周年建軍酒”等字樣和包裝的茅臺酒有20多瓶。
記者了解到,網上兜售各種各樣茅臺特供酒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門。在北京一家叫貴江德源的公司,記者在其網站上發現,其銷售的茅臺特供酒包括茅臺八十周年建軍酒、國家機關后勤采購特供酒、國檢特供酒、警衛局接待專用酒、茅臺中國電信(微博)專供酒等超過40款所謂的“茅臺特供酒”。
類似造假現象屢禁不止并非個案,然而在業界開來,網上如此明晃晃的售假信息,即便連消費者都能輕易地接觸到,為何白酒企業卻沒有及時發現并制止?白酒企業自身的打假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明顯感覺到無論是執法部門還是企業,普遍存在打假人員人手不足的問題。“要監督全國這么大的酒類市場,執法部門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打假要完全依賴于執法部門比較困難,通常都是酒企自己成立打假部門自己巡查市場,將了解到的假酒信息告知執法部門。”一位知名白酒企業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達了企業的無奈之處。“事實上企業的打假人員也難以進行市場全方位的監控。”
“茅臺在全國有100多人的打假隊伍,茅臺的打假在行業內是做得比較好的,有些白酒企業的打假人員只有二三十人。”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保護部隊長吳其利告訴南都記者。
觀點
打假遭遇技術難題:企業防偽耗資億元,溫州造假一月破解
造假技術不斷升級,社會畸形的寬容為造假提供溫床。在巨大的造假利潤刺激下,現在制售假酒回收酒瓶、銷售劣質原料酒、加工生產假冒偽劣酒類產品等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的不法分子甚至“以銷定產”,生產后在短時間內全部銷售,手法更加隱蔽,打擊難度增大。而這種專業性呈現出令人吃驚的高科技化趨勢。
廣東省酒類專賣管理局副局長朱思旭此前曾告訴南都記者,有些正規企業的防偽花費了上億元經過多年研究才推出來,但僅一個月時間就被溫州的造假者破解了;有企業準備推出新包裝產品,但還沒上市,仿冒品已經搶先推出市場。
而吳其利也向記者透露,茅臺從2009年起開始使用第四代的防偽技術,但現在市面上也已經有仿冒第四代防偽的假酒。
一方面是造假技術的專業化,一方面卻是消費者對高端白酒高燒不退的熱情,這給造假者提供了更為肥沃的溫床。
北大博士馮軍(微博)旗曾寫論文揭露中國基層公務員關系網,文中提及基層官員趙先進(化名)表示,有領導在就一定要喝酒,喝茅臺就是因為茅臺貴,但是喝到真茅臺不容易,明知道是假的也得喝下去。趙先進還表示自己仕途不暢就是因為酒量不好。
“對名牌的狂熱追捧,讓LV等國際大品牌在國內A貨眾多,白酒也是一樣,消費者對某些白酒的消費處于狂熱狀態,這恰恰給造假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陳任表示,希望消費者能做到理性消費,在確認真偽后才購買,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假酒的泛濫。
而對鑒定真假酒的鑒定技術,執法部門亦未能悉數掌握。“我們依托執法部門一起打假,執法部門有茅臺酒初步的鑒別技術,但核心的技術因為商業秘密由茅臺自己掌握。”吳其利表示。
這也就意味著,真假酒的鑒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執法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配合。此次的自律宣言同時提出,要不斷深化和完善打假維權統一協調機制。要統籌科研機構、檢測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建立完善產品鑒別鑒定技術標準體系,研究、推廣和應用防偽保真新技術、新方法;依托現有全國白酒評酒委員隊伍,完善白酒感官品評科學體系;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建立問題產品多方聯手、及時堵源截流、產品召回和消費者救濟等制度體系。
采寫:南都記者黃麗嫦
南都記者黃麗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