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羅水元 消費者周先生在一車行買了一輛“依萊達”牌電力自行車,然而,半年不到卻出現三處故障,第三次維修時,周先生提出換貨要求,但被銷售商家和生產廠家拒絕。記者前天現場采訪后,銷售商家和生產廠家表示,要擇日再與消費者溝通解決。
新買的依萊達電力自行車
騎了不久即換電瓶
去年11月11日,周先生到了紅棉路武威路路口一車行,車行銷售人員給他推薦了一款型號為TDR272Z,電瓶為48伏的依萊達牌電力自行車,說這款電力自行車充滿電后,可以行駛50-60公里,價格為2150元。一番討價還價后,雙方以2100元成交。
周先生說,他買下該車后,騎行總里程達到100公里左右時,便發現了“電瓶電壓上不來”的情況,一次過武寧路橋上坡時,車子爬不上坡,不得不下車推行。事后,他便找到生產商家,對方說“電瓶電壓上不來”系氣溫低所致,生產商家表示愿意在周先生再貼幾百元的情況下給他更換一個好一點的電瓶。“我買的是整車,為什么還要我再貼幾百元錢?”周先生沒有同意。
今年1月6日,銷售商家聽說周先生所述情況后,免費給他更換了一個“海寶電瓶”,由于新換上去的電瓶影響了座墊,又免費更換了一個新座墊。就在更換這些部件時,周先生又發現這輛電力自行車的減振裝置出現了故障,遂要求商家也給予更換。商家同意更換,并表示將再電話通知周先生更換減振裝置的時間。
換完電瓶修減振
修完減振電瓶又壞
周先生等著商家給他更換減振裝置的電話通知,但一連等了兩個月也沒有等到。期間,他有一次騎著該電力自行車出行時險些發生意外。兩個月后,周先生主動來到銷售車行要求更換減振裝置,商家提供了相應服務。
然而,就在更換減振裝置后,周先生又發現,原來更換的海寶電瓶又出現了“鼓包”現象,“這輛電力自行車怎么這么差,換了電瓶,減振裝置又壞了,減振裝置換好了,換上去的電瓶又‘鼓包’了。”周先生認為,這是兩次維修后的第三次維修,按國家“三包”規定,應該換車。這種要求被商家拒絕后,他又提出補差價換依萊達更好配置或其他牌子的車,同樣被商家拒絕。對方只同意給他更換電瓶。
周先生給記者提供的《依萊達電動力三包期限與范圍》上明確,“整車包修一年”,電池(即電瓶)“包用一年,6個月內換新電池,7至12個月換服務電池”。不過,維修記錄表格里只有1月6日更換海寶電池這一條。周先生說,關于減振裝置的維修記錄,他要求商家填寫,但對方堅持不愿意填寫。
商家稱故障系人為不能換
廠家稱三次故障非同一部位
前日,記者在車行現場看到,周先生送過去的電力自行車減振裝置已修好。指著前輪邊的一段光亮軸承,周先生說,那是新近更換上去的。車上放置電瓶的位置仍是空的,銷售商家有關負責人李先生承認,周先生那輛電力自行車電瓶“鼓包”現象是在已更換過一次電瓶、修過一次減振裝置后的再一次故障,不過,這次故障是因周先生將充電器放在電力自行車上振壞,然后用振壞的充電器充電所致,系周先生人為所致,不在“三包”范圍,不能按國家三包規定給予換貨,但愿意更換一個新電瓶,外加補貼200元。
周先生則表示,這輛電力自行車的充電器一般被他放在家里,并沒有放在車上,談不上“振壞”。依萊達電力自行車生產廠家有關銷售人員薛先生則表示,雖然公司不生產海寶電瓶,但海寶電瓶是公司指定配置的電瓶,即使因充電器原因將電瓶充得“鼓包”,消費者也無需承擔責任。不過,薛先生同時表示,由于周先生這輛電力自行車三次故障非同一部位,不能按有關規定給予換貨。
薛先生和李先生均表示,要擇日再與周先生協商解決。
》鏈接
按“三包”規定應換
記者查詢發現,自行車列入了國家三包規定的商品目錄中,“三包”規定第十一條明確:“在三包有效期內,修理兩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產品,憑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記錄和證明,由銷售者負責為消費者免費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的產品或者按本規定第十三條的規定退貨,然后依法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或者按購銷合同辦理。”并沒有提及“修理兩次”的故障部位為同一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