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報料
“皮革膠囊”事件在社會強烈關注下持續發酵。昨日,記者聯系到華南地區一空心膠囊廠家負責人馬明(化名),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他反映出目前該行業普遍存在企業自律度差、政府和制藥方監管缺位的情況。他透露,目前部分半機械化廠家使用銅鍍鉻模具,產生的鉻污染可能還更甚于藍皮膠產生的。
小廠家用銅鍍鉻模具一次超標上千倍
本次“毒膠囊”曝光后,公眾都將目光集中在原料重金屬鉻超標上。但在馬明看來,還有遠比皮革廢料做原料所導致鉻超標更嚴重的。
他介紹,生產空心膠囊需要模具,通過將明膠熔成液體后澆灌在模具上,冷卻后切割取出形成一個膠囊。大的生產廠家實現全自動化,使用不銹鋼模具,相對比較安全。問題在于一些小廠家使用的半機械化生產線附帶的是銅鍍鉻模具,“長期澆灌后鍍在外層的鉻會逐漸脫落,直接存留在膠囊內。”馬明稱,他曾從一廠家了解到,這些模具半年內就要重新鍍一次鉻。
“和皮革廢料導致的鉻超標相比,這個才是更恐怖的,可能一次超標就是上千倍。”他表示,這種脫落并非長期連續性的,一般隨機存在,所以還沒引起太大重視。
廠家之所以不愿意換成更安全的不銹鋼模具,只因為其機器價格昂貴,進口稅前價格就要394萬元。而銅鍍鉻模具一套才20多萬元,雖然產能只有前者的一半,但成本已大大降低。
“這個市場屬于產業上游,太需要自律了,但現在只是瘋狂地一窩蜂上。”針對龐大的空心膠囊市場,馬明透露,目前國內有國家藥監生產證書允許生產空心膠囊的企業僅有51家,而實際在生產的廠家數十倍于此,“出現問題最嚴重的還不在于藥品這塊,保健品由于監管更寬松,其使用的膠囊問題更是觸目驚心。”
上世紀90年代就有用藍皮膠制膠囊
馬明稱,目前空心膠囊在行業內已有完善的生產流程和標準,但在國家層面卻一直沒有GMP認證。此次事件的曝光,很大程度上是監管不力的體現。他介紹,這種使用藍皮膠生產的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就普遍存在,而目前在行業內也并非一個秘密。
“食用明膠一噸最低要4.8萬元,稍微好點的要6萬元,而央視曝光的只要2萬多元,利益是最大驅動。”馬明稱,由于沒有GMP認證,行業標準又極容易被利益所沖垮,于是便會出現以次充好的情況,而這些藥監部門是很難進行管理的。
為增強“凍力”廠家添加化學物
馬明透露,為讓“次”變成“好”,廠家還會做其他手腳。藥用明膠的一個主要標準是膠凍強力,即凍力。明膠的品質高低基本由這個標準來體現,數值越高說明質量越好,一般凍力指數都在240以上,但實際上很多廠家使用的都在160~200左右,即質量更差的“藍皮膠”。指數越低凍力越差,生產出來的就容易出現囊殼易碎的情況。
“為避免囊殼易碎,廠家會再加入一些化學添加物。”馬明稱,曾有浙江來的商人向他推薦這種添加物,但卻拒絕透露具體名稱,而這些“見不得人”的添加物多多少少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