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關注“油鱈之爭”求科普
本報訊(記者竇媛媛)昨日本報報道了《都叫鱈魚價格相差二十倍》,引發了眾多讀者的關注;一場由微博引發的“油魚冒充鱈魚”質疑,令京城消費者幾乎“談鱈色變”。昨日記者發現,部分超市已經悄然下架散裝鱈魚產品,稱停售原因是“送檢”。很多網友關注“油鱈之爭”求專業人士科普:“要想少上當,先用專業知識武裝自己。”
散裝鱈魚部分超市下架
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銷售的鱈魚實際是在歐洲被禁止銷售的油魚,帖子被迅速轉載。昨日,本報記者在該連鎖超市通州店、雙井店發現,所有的散裝鱈魚和真空包裝鱈魚都已停止銷售。
“鱈魚塊賣完了?”面對記者的提問,銷售人員搖頭稱“暫時不賣了,因為鱈魚出事了”,至于什么時候散裝鱈魚塊能重新擺上貨架,她表示“這個說不好”。該連鎖超市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否認以油魚冒充鱈魚,稱停售的原因是“送檢”:“店內所售鱈魚均有檢驗檢疫報告,停售的原因是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送到第三方機構檢測,四五個工作日會出結果。” “我們出售的是真正的銀鱈魚”,在位于新光天地地下一層的BHG超市,冰柜內整齊地擺放著新鮮“銀鱈魚”,售價為每公斤423.8元。冷凍柜里還有兩三種帶包裝的凍銀鱈魚片,銷售員表示“產地是加拿大”,并指給記者看包裝袋上的英文標注“cod fish”:“叫這個名字的才是銀鱈魚。”
中低檔餐廳成“假冒重災區”
“我們在西餐廳里吃的‘銀鱈魚’,有多少是真的?”不少市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有業內人士稱,中低檔餐廳里的低價“銀鱈魚”是“假冒重災區”。
“因為價格差異很大,拿其他的魚來冒充鱈魚甚至銀鱈魚牟利,這是‘潛規則’。”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水產業商會秘書長郝歡強向記者表示,銀鱈魚資源十分稀缺,我國的整體進口量不大,進入市場后主要流向高檔賓館、西餐廳等場所。
“真正的銀鱈魚很金貴,在飯店里多以‘位’計算,每份量約150克左右,菜單價格起碼過百元。”在三里屯經營西餐廳的方先生向記者透露,銀鱈魚烹飪方式講究,通常以清蒸、煎烤方式為主。“有的店菜單上寫著‘銀鱈魚’,但標價只有二三十元;切片狹長而且帶著刺,那多數是假貨。”
部分中餐做法會將銀鱈魚切碎烹飪,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商家有心坑騙,根本無從判斷。“我們店里的銀鱈魚是智利產的,平均進價在100元以上。”一家老字號餐廳負責人告訴記者,銀鱈魚“出成不高”,100多克的銀鱈魚也就出成60多克凈料,價格肯定不會便宜。從口感、質感上分辨,銀鱈魚肉質瓷實、細嫩、有彈性。
但還有人質疑:肯德基(微博)快餐里銷售的“深海鱈魚塊”用的是什么原材料?今天上午,肯德基給記者發來回復稱,食材所采用的“都是純正鱈魚”。
鱈魚“科普帖”轉發數千次
“油魚鱈魚之亂”曝光后,很多網友表示“壓力很大”:“現在到餐廳吃飯,去市場買魚都要掌握專業知識。”甚至有人到水產市場和超市購買多種冷凍魚塊,拍成照片放在網上請專家鑒定:到底市場上有無真正的銀鱈魚?
在微博上,有果殼網知名科普作家“瘦駝”撰寫的科普帖《鱈魚,你真的吃過鱈魚嗎》被轉發數千次。帖子里對市面上被混稱為鱈魚的各種魚做了詳細的解釋和介紹,但將最終的“如何分辨”歸結為一個難題:“如果市場和餐桌上的是一條完整的魚,區分這些形形色色的‘鱈魚’還不太難,但是一旦把它們去了頭,切成片,甚至剁碎,那就幾乎無法直接用感官加以區分了。”
果殼網專家建議,要從根本上解決“假銀鱈魚”之亂,需要大力推廣食品的DNA條碼識別系統。“有必要對那些商業使用規模較大的動植物,借助DNA條碼技術確定唯一的商品名,以防人們刻意或者無意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