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4月29日消息 (記者陳振璽 實習記者曲田)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所謂汽車召回,指的是投放市場的汽車,發現由于設計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有可能導致安全及環保問題,廠家必須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該產品存在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請,經批準后對在用車輛進行改造,以消除事故隱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汽車企業主動改善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舉動,在不少中國車主看來,卻是心中的一大痛處。
有多位車主向中國之聲反映,當他們購買的進口汽車因為安全問題開始“全球召回”時,他們卻發現,召回地區當中并不包括“中國”。
面對這種尷尬境遇,多數車主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他們不免疑惑,享有全球盛譽的進口品牌為何會對中國大陸“地域歧視”?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高級研究員賈新光解釋了其中的門道。
賈新光:進口到中國的汽車都是按照中國的使用條件和有關法規來做的,所以確實存在一個“中國規格”問題。所以這里會有這樣的情況。有的汽車(在中國不召回)確實是因為中國規格的差異問題,但也有的汽車企業在召回的時候用這個來規避在中國的召回。
召回汽車會增加汽車廠家的成本,“中國規格”自然也就成了某些品牌規避“召回”節約成本的幌子。
其實,汽車召回在歐美、日韓等國早就不是新鮮事兒了。其中,美國的召回歷史最長,相關的管理程序也最嚴密。早在1966年美國就開始對有缺陷的汽車進行召回,至今美國已總計召回了2億多輛整車,全球幾乎所有汽車制造廠在美國都曾經歷過召回案例。在這些召回案例中,大多數是由廠家主動召回的,但也有一些是相關監管部門強制廠家召回。
賈新光研究員認為,和歐美等國相比,中國的“汽車召回”管理機制還存在一定差距。
賈新光:國外它對汽車質量的監管有幾個途徑。第一,讓企業如實地報告質量信息,包括用戶的投訴情況。第二,從市場上購買產品進行質量試驗甚至撞車試驗,來檢驗它的質量情況。第三,通過用戶投訴來分析其中有哪些需要召回的問題。我們現在來看這三個方面做得應該都不夠。
汽車召回,往往都是由汽車企業主動提出,這也就對汽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了較高要求。但賈新光研究員認為,要想更好地維護中國消費者、車主的權益,還必須提高我國汽車產品的質量標準,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對汽車召回的監管力度,尤其是要加緊建設投訴管理機制。
賈新光:召回在國外來講,需要積累一定的案例,特別是投訴當中積累的案例。由于我們現在對投訴管理非常分散,幾個部門都有用戶投訴,然后對用戶投訴的分析、處理都沒有認真做,這樣就無法集中發現需要召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