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中國半數5A級景區門票價格達到100元,黃山門票10年來由80元漲至230元,翻了近三倍。山東曲阜稱,自己與同類景區相比收費較低,僅收150元,不漲票價就丟身價。據悉,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年收入1.5億元左右,全部上繳了地方財政,但景區維護成本從未公開(5月2日央視)。
今年春運之后,火車票“實名制”又迎來了“五一”小長假的考驗。但在北京、山東、貴州等地火車站車票“實名制”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漏洞。如一些“黃牛”隨身帶著十幾張親友的身份證,參與違法倒票或使用他人身份證,提前在網上將票源緊張的火車票預訂,一旦有乘客需要,就以高出三分之一甚至翻倍的高價出售,賣不出去的票就在火車出發前以5%的手續費退票,仍可賺到差價(5月2日《新京報》)。
景區漲價,壟斷讓經營“占山為王”
喬新生
2007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通知,規定我國旅游風景區的門票價格調整間隔不得低于3年。經過2008年全國主要旅游風景區大幅度調價風潮之后,今年正好是解禁之年。因此,主要風景區開始報復性地價格調整,一些景區門票價格上漲超過60%。新聞媒體在分析這一現象的時候認為,我國主要旅游風景區門票價格之所以大幅度上漲,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攤子太大,保護性資金缺口非常嚴重,部分旅游風景區已經出現債臺高筑的現象。如果不允許這些旅游風景區調整價格,那么,當地經營部門將難以為繼。
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的分析似乎符合邏輯,但仔細研究人們就會發現,我國旅游風景區門票價格之所以大幅度上漲,不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也不是因為環境資源保護需要,更不是所謂控制人流的問題,而是因為在壟斷經營的體制下,出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輪番漲價內在動因。
依照我國物權法規定,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由于自然資源實行屬地管理,地方政府為了攫取經濟利益,將本來屬于國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圈占起來,打著保護自然景觀、開發旅游資源的幌子,將自然資源變成政府壟斷經營或者政府授權企業壟斷經營的資產。普通游客要想進入這些旅游景區,必須購買門票。為了提高旅游景點門票的價格,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授權經營的企業在部分旅游景點修建一些人造設施,以此增加自己的經營成本,減少企業的利潤。新增加的旅游設施不僅可以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可以為企業未來提高價格做好鋪墊。這種在壟斷經營體制下形成的經營模式,在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普遍出現。因此,如果只是從成本核算的角度禁止旅游景點輪番降價,那么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滋生出新的問題。一些旅游景點為了增加漲價的正當性,會拿出各種各樣的成本清單,以此來要挾價格主管部門,迫使他們必須接受旅游景點的漲價方案。
所以,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旅游景點經營模式,徹底打破我國自然資源壟斷經營的局面,單純從限制價格上漲周期上做文章,那么,根本無法解決旅游景點門票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嚴格依照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禁止地方政府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限制地方政府圈占自然景觀的行為,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大規模地拆除自然景點設置的各種人造設施,取消旅游景點的門票收費項目。
將旅游景點收歸國家,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歷史的進步。絕大多數旅游景點本來就屬于國家資源,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將這些旅游資源納入市場經營的范圍之內。普通公民勞作之后,利用自己的休閑時間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不應該額外增加負擔。國家旅游主管部門應當幫助公民規劃旅游路線,提供各種免費的旅游服務,而不應該把旅游當作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些年來,圍繞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奇談怪論。一些學者認為,將自然景觀包裝經營,不僅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品質,而且可以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旅游企業主要收入應當來自于服務,而不是占山為王或者自然景觀的壟斷性經營獲取巨額暴利。如果把屬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據為己有,利用自然資源獨一無二的特性輪番漲價,那么,不僅會損害游客的利益,而且會損害國家的利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把屬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變成地方政府或者少數企業的資源,以壟斷經營的方式牟取巨額利益。旅游企業可以在旅游景點設置各種各樣的飯店、賓館和游樂設施,但是,旅游企業絕對不能把屬于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變成企業的資源,并且通過收取門票的方式賺錢。這樣的經營方式不僅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同時也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規范。國家反壟斷部門應當針對我國旅游景點壟斷經營的問題進行專項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治理整頓的方案。
主要旅游景點大幅度漲價只是表象,而深層的原因則在于國家自然資源的壟斷經營。今后國家應當出臺專門的旅游法,禁止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授權的企業將一些名山大川圈占起來,通過收取旅游景點門票的方式獲取壟斷利潤。企業必須在旅游服務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壟斷經營方面做文章。
購票實名,制度給“黃牛黨”留下多少空間
吳學安
從2003年開始,有關火車票實名制的呼聲就越來越強烈,尤其是每當“春運”等火車運力吃緊的時刻,呼吁火車票實名制的聲音往往達到高潮。面對乘車需求和運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面對“黃牛黨”、“關系票”等管理不善帶來的問題,“火車票實名制”無疑給寒冬里期待回家過年的人們增添了旅途暖意,讓老百姓看到了破解“購票難”和“回家難”的希望。或許,火車票實名制有兩項預設的目標:首先就是為打擊非法販賣火車票。試想,在實名之下,黃牛黨們已經沒有可操作獲利空間,可見實名制實施之日,也該是黃牛黨“金盆洗手”之時。實名制另一個益處在于令網絡購票、多點售票成為可能,從而解決買票難等老大難問題。
盡管火車票實名制曾受到公眾高度關注和熱切期待,并被寄予了厚望。但是,火車票實名制能否根除積弊,能否治愈老百姓“回家難”的陳年(微博)心病,仍然許多難題亟待破解。譬如,每年“春運”、“五一”、“十一”期間,一票難求,“黃牛”猖獗,根本原因在于火車客運能力的不足。而短時間內,要鐵路運輸部門進行大規模的運力擴張是不切實際的,何況平時維持如此大規模的運力又會造成大量的運力閑置;而中國人“回家過年”和節日“扎堆出行”的傳統精神需求卻是強烈而難以撼動的。這就使得旅客對鐵路客運的需求較平時變得缺乏彈性。而實名制對此也無能為力。
回過頭來看,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無疑是今年春運之后,火車票“實名制”迎來的又一次大考。但從記者暗訪來看,雖說實名制增加了倒票的難度和成本,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一些地方車站游走叫賣的黃牛和不時成功的交易,也說明阻擊“黃牛黨”之路絕不容易。內部有熟人、從退票的人手里拿票倒賣,也為票販子得票留下了口子。而乘車時只是抽檢身份證的做法,更為票販子的生意成功提供了保障。
盡管火車票實名制對打擊“黃牛”,減少“關系票”、減少“持票待購”以及打擊和追查犯罪分子都將起到顯著改善作用,但其所面臨的巨大難題也讓人憂心。作為一種制度,實名制存在漏洞并不可怕,如果制度鏈條上的其他環節保持著高效嚴密地運作,黃牛黨也斷不至于如入無人之境。令人遺憾的是,從售票到檢票,實名制的題中之義都被架空。“檢票環節完全被忽略”的事實,讓最后一道阻遏黃牛黨的壁壘轟然坍塌。的確,在打擊倒票、破解買票難的過程中,實名制盡管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手段,但是也絕不是一試就靈的萬能解藥。可以說,實名制PK“黃牛黨”需要各項措施的有效配合和各方協同的精準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