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雪青 申 琳
南京部分教師熱衷補課賺錢。一位名校教師稱,“別看現在房價這么高,只要將暑假、寒假時間利用好,搞幾年補習班就能買一套房。”
如今,中小學生校外補課竟然成為一種常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補,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要補;普通學校的學生要補,名校的學生也要補……在南京,隨著“補課熱”的蔓延,校外補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其中不乏一小時200元、一次課480元的“天價班”。
是什么造就了“補課熱”?社會培訓機構為什么會備受青睞?校外補課如何規范化管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南京市校外補課現象進行了調查。
火爆的補課市場
不菲的補課費用
5月2日晚8點,10歲的小男孩劉文卓(化名)從亮著燈的教室里一頭竄了出來,老師在里面一邊檢查其他孩子的作業一邊喊:“作業做好了沒?做好了再玩。”
這里不是學校,而是在南京市仙林大學城附近的一家民營教育機構。仙林小學四年級學生劉文卓家就住在附近,利用周末的時間來補習語數外,平時晚上就在這里的“作業吧”寫作業,有專門的老師負責指導。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同班的另一位同學。
“我成績不好,總是最后幾名,爸爸媽媽讓我來上的。” 劉文卓說,他在這里上了一個月,周末和老師約好時間就來上課,但還看不出成績是否有所提高。
市民吳女士的兒子小童,目前正在南京一所重點中學上高二,在校外補習數學和英語。“班里很多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補課,有的還偷偷地不讓人知道。我成績一般,再不補課就落后了。”聽到兒子這么“自覺”,吳女士很欣慰,“我們家長也是這個想法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花多少代價也是值得的。”
小童補課的那家培訓學校位于南京市區廣州路附近,一位接待人員介紹,學校老師大多有3—5年教學經驗,既有名校的兼職老師,也有具有多年經驗的專職教師,而參加補習的學生,其中不乏金陵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等名校的學生。
在劉文卓所上課的教育機構,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一張價目表,詳細羅列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收費,其中根據“50次課以內”、“51—120次課以內”以及“121次課以上”而略有不同,一次性購買課時越多,價格越是優惠。
記者在這張價目表上看到,以小學6年級、50次課以內為例,一次兩小時的“一對一”課程,收費為360元;高中則費用更高,高三、50次課以內,兩小時“一對一”的輔導費用達到480元。
吳女士告訴記者,小童所上的“一對一”輔導班,由于是熟人相約報名,再加上是同時上兩門課,因此有所優惠,一次兩小時的課程收費350元,一周上數學、英語各一次,寒暑假集中上課。
記者大致算了一筆賬,小童每個月的花費將近3000元,再算上寒暑假補課,如果堅持一年下來,將達到5萬左右,幾乎相當于普通工薪階層一年的工資收入。
良莠不齊的培訓條件
收入可觀的培訓機構
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到“精品小班”、“名師一對一”等課外輔導班的廣告。在百度(微博)上,用“南京市一對一輔導”作為關鍵詞搜索,總共找到相關結果約2270萬個。
這些數量龐大的輔導班,質量怎么樣?
記者在劉文卓補課的教育機構轉了一圈,規模大約有300平方米,既有可以容納40多人的大教室——“作業吧”,也有兩三人同時授課的小型教室,更具特色的是正對著正門通道兩邊,分布著兩排總共16間玻璃擋板圍成的格子間。這些格子間相對獨立,但隔音效果并不好,每間擺放著一張寫字桌和兩把椅子,有些還放著一臺打印機。工作人員介紹,“一對一”課程的老師和學生,一般就在這里授課。
一位伏案備課的男教師見記者四處張望,以為是來考察學習環境的家長,便與記者攀談起來。這位老師數了數辦公桌,介紹說,這里目前一共有老師十三四人,基本上都是專職教師,他以前是小學數學老師,不久前剛從蘇北一所小學“跳槽”過來,因為“這里待遇還可以”,并默認“不止5000元”。
這些教師資質如何?能否確保輔導質量?這位數學老師笑著說:“質量肯定是不錯的,教英語的張老師,家教經驗已經有10年了;教語文的王老師,是南師大畢業的……”當記者詢問道,這里是否有老師身兼數職、跨年級跨學科輔導時,這位老師坦率地說,這所教育機構囊括了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全方位輔導,由于學生比較多,老師相對少,一個老師教幾個年級的情況不可避免。
在這家教育機構的前臺,記者看到了上個月以來報名輔導的學生登記表。表上密密麻麻地填著30多名學生的信息和家長簽字,購買課時一般都在50次課以上。前臺工作人員透露,這里老師都是經過培訓后上崗的專職老師,收入五六千不止,上萬的也是有的。
吳女士為了給兒子補課,這兩年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一般小的教育機構,很多都是大學生來教,雖然50元一節課的也有,但不可靠,要找就要去連鎖的,小班進度不一樣,還是‘一對一’好。名校的老師精力不夠,也未必好……”
南京市教育部門表示,南京明令禁止在職教師從事課外有償輔導,也禁止學校將教室等教育設施提供給社會培訓機構,所以從事補課的社會培訓機構,全靠其自身的實力,現在出現如此面廣量大的補課機構,必然存在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問題。
需求的合理與無奈
監管的缺位與必要
“課堂上老師講得比較淺,要考得好不去補課怎么行?”“他們班上大部分孩子課外都補課,我們也不能讓孩子落在別人后面,何況我們也不缺這個錢!”……家長們的話語看似合理,卻也透出幾分無奈。
“我成績不好,我爸媽上班也很忙,有時雙休日要加班,所以他們就希望靠補課讓我成績能跟得上。”劉文卓的話,道出校外輔導班的存在價值。
記者了解到,家長們選擇讓孩子參加校外補習的原因,雖有少部分家長是出于培養興趣愛好、為獨生子女結識伙伴的想法,但更多的還是出于升學壓力方面的考慮,既無可奈何又不得不補。
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培訓中心主任谷力告訴記者,“補課熱”之所以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市場,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多地出臺規定,中小學不得利用節假日補課,同時限制學生的在校時間,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提高學習水平的愿望;另一方面,一些年輕教師也面臨物質和生存方面的壓力,從事家教的利益訴求也比原來更為強烈,再加上家長們普遍沒有時間與能力輔導孩子,也為“補課熱”營造了客觀環境。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楊躍教授則更多持批判態度,他認為,目前社會上的“補課熱”、“培訓熱”已經成為一種“匿名權威”操控下的“集體無意識”,投射出在日漸浮躁的當下社會,普通大眾所具有的“既無可奈何又推波助瀾”的教育焦慮。
“人們認為,孩子將來處于社會金字塔結構的什么位置,完全取決于他的受教育程度,即所謂學歷,甚至取決于文憑的含金量,這也是‘擇校熱’、‘名校情結’等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楊躍認為,學校教育被賦予的功能被不恰當地夸大,甚至超出了它本身能夠承受的范圍。事實上很多人都知道學歷、文憑并不是選拔人才的唯一依據,但似乎誰也不愿意拿自己、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險。
盡管如此,教育專家和教育主管部門也都承認校外輔導班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固定的市場,如今最關鍵的問題是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來規范這些校外輔導機構,更遑論對這些機構的有效監管。
楊躍建議:政府需要規范和監督校外培訓機構,嚴格機構資質和教師資格認定;大眾也需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課外培訓;培訓機構更需要行業自律。
教育專家還表示,更長遠看,還是應當實行學生在校時間的彈性制,鼓勵教師在上班時間內為學生提供學習輔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