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餞窮途
作為“傳統小吃”,偶爾嘗嘗也還可以,經常吃的話,它們比通常所說的“垃圾食品”更不健康
云無心
食品工程博士,現在美國從事食用蛋白質的研發工作,通俗點說,是“在實驗室里研究如何做飯”。
當下的中國食品,“一個傳言打垮一個行業”的故事層出不窮。最近“中招”的是蜜餞,而且不是傳言,是證據確鑿的曝光。
毫不意外,新聞一出,一大片“再也不吃蜜餞了”的聲音。也有許多媒體和蜜餞愛好者,把問題的解決寄托于“自己在家做蜜餞”上。對于蜜餞這種傳統的、技術含量并不高的食品,自己做也并不困難。但這真能解決問題嗎?
從根本上說,蜜餞、果脯這一類的食品,是科學技術落后的古代人們保存水果的一種辦法。水果是很容易腐壞變質的食物,一方面,摘下的水果依然在進行著新陳代謝,這會導致水果“過于成熟”而腐爛;另一方面,成熟的水果中有大量的糖分和水,正好為細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要在通常條件下保存水果,就要避免這兩個因素。在現代食品技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不過在古代,可行的辦法就不多了。蜜餞果脯等食物往往經過煮熟或者暴曬,這使得水果中的酶失去活性,從而終止了新陳代謝的進行。降低水分是古代防腐最可行最常用的途徑。
通過曬或者烤的方法把水分降到細菌無法生長的地步,水果也就變成“果干”了。蜜餞果脯是把水果浸泡在蜂蜜或者糖中,水果中的水跑到水少的外面,外面的糖跑到糖少的水果中,最后水果中的水就被大量的糖代替了。這樣,水果能夠保持松軟多汁的口感,也能夠防止細菌的生長。大量糖的加入,也大大改變了水果的味道,而這一改變,是許多喜愛甜食的人們所喜歡的。
出于減少糖攝入量以及降低成本的考慮,現代的蜜餞或果脯經常用甜味劑來代替糖。甜味劑只能提供甜味,不能像糖一樣置換掉水而起到防腐的作用,所以就需要防腐劑來幫忙。目前最常用的是焦亞硫酸鈉等產生二氧化硫的食品添加劑。除了防腐,二氧化硫還是一種還原劑,可以防止水果中的多酚化合物氧化聚合成深色色素,從而保持新鮮的顏色。
甜味劑和二氧化硫,是現代的蜜餞、果脯和水果干中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在規范使用的前提下,它們并不會有害健康,但過量攝入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而不法廠家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而經常過量使用。甜味劑和二氧化硫超標,是這些食品最常見的不合格原因。
這一類的食品更大的問題還在于:水果要經過很復雜的變化,即使是劣質的水果,經過這樣的過程,都可能變得無法分辨。而加工過程中的臟亂差的環境,在最后的成品中也完全難以發現。所以,就像新聞中曝光的那樣,即使是劣質的原料、不合格的生產環境、濫用的食品添加劑,依然可以得到“看起來沒問題”的成品。
有不法廠家違法生產,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廠家都那么生產。也就是說,市場上依然還是存在著合格的產品。對于蜜餞果脯等食品,真正的問題是:即使“完全合格”,它們依然是“不健康食品”!
維生素、抗氧化劑等微量成分是水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們的穩定性都不好,在加工過程中大部分會喪失。換句話說,水果制成蜜餞,必然損失水果中最有價值的營養成分。
同時,使用傳統的蜂蜜或者糖來制作的蜜餞,最后成品中含有大量的糖。對于現代人,吃糖過多是一個巨大的健康隱患。
也就是說,蜜餞果脯這一類的食品,制作方法本身決定了它們很容易被搗鬼,在目前企業自律不足,監管力度有限的現實狀況下,遇到不合格產品的機會比較大。
作為“傳統小吃”,偶爾嘗嘗也還可以,經常吃的話,它們比通常所說的“垃圾食品”更不健康。
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或許這類“傳統小吃”會走入窮途。但是這并不可惜。“傳統小吃”可以作為一種文化來保存。但它們畢竟不僅僅是文化。作為食物,它們在當時的技術現實下為人們提供了保存水果的一種方法。在那個時代,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先進技術。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許許多多更好的技術,可以在任何季節、任何地方提供新鮮的水果。像蜜餞這樣的技術,沒有了生命力,只適合保留在博物館中。